前阵子陪老妈去抓中药,老药师刚包好黄芪,隔壁阿姨突然指着药柜喊:"哎你这药和我买的不一样!"原来她把黄精当黄芪买了,看着两包金灿灿的药材,连我这个老中药粉都有点脸盲症发作,今天就带大家认识5位"黄芪双胞胎",它们虽然长得像,本事却大不同。
【第一对:黄芪vs黄精】 上次炖鸡汤放错调料,我把黄精当黄芪扔锅里,结果汤头变得黏糊糊,甜得发腻,老师傅说这两兄弟都是补气高手,但黄精性平味甘,更适合熬夜伤阴的上班族,它含粘多糖能润肺止咳,糖尿病人用来煮粥最合适,而黄芪偏温燥,虚胖爱出汗的人吃着才对症,记住黄精九蒸九晒后断面透明,黄芪则是实心的淡黄色。
【第二对:黄芪vs党参】 有次看见邻居大妈把党参当黄芪泡水,我赶紧拦住,党参补气力度比黄芪温柔,适合气虚但火旺的人,它含有特殊成分党参苷,能调节肠胃功能,慢性胃炎患者常年喝党参陈皮茶,区别两者看褶皱,黄芪表面纵皱纹深得像刀刻,党参则是细密横纹,口尝时黄芪带豆腥气,党参则有清甜味。
【第三对:黄芪vs白术】 去年健身房教练给的养生茶方,把白术错当黄芪用了,白术专治脾虚湿重,舌苔厚腻的人最适合,它含有挥发油,炒过后香气扑鼻,炖肉时加几片能去腥增香,而黄芪主攻固表止汗,自汗严重的人要用蜜炙过的,辨别时看断面,白术有朱砂点般的油室,黄芪则是均匀的纤维层。
【第四对:黄芪vs红芪】 在西北药材市场见过红芪,颜色比黄芪深两个度,这俩是嫡亲姐妹,红芪补气效果更猛,甘肃老乡常用来炖羊肉,但红芪含有更多皂苷成分,高血压患者要慎用,最简单的区分法:红芪表皮发红带紫,折断时有松香味,黄芪则是典型的豆腥味。
【第五对:黄芪vs太子参】 上个月感冒后去买参,老板拿太子参我还以为捡着便宜了,其实这小家伙补气力道最弱,适合小孩老人少量食补,它含有太子参多糖,能增强免疫力,夏天泡水喝不容易上火,看体型就能分辨,太子参只有手指节大小,表面还有细密须根,黄芪可是粗壮的大块头。
老中医教我个笨办法:摸质地,黄芪像晾干的木头片,硬邦邦的;黄精软糯能掐出印;党参一折就断像薯条;白术带着油性会粘手;红芪脆生生像胡萝卜干,现在我家药箱贴满便签纸,再也不敢随便抓药了,下次去药店别光看颜值,搞清楚这些"孪生姐妹"的脾气秉性,才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