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的黄芪今年卖相真不错!"在黑龙江尚志市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里,收购站经理王大姐正蹲在一堆金灿灿的药材前仔细挑选,像这样的场景,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在黑龙江各个中药材产区轮番上演,随着健康养生理念深入人心,原本藏在深山里的中药材,如今正成为带动东北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黑土地里长出的"金疙瘩" 黑龙江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满族入关前,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老伐木工都知道哪里能找到野生人参;在五常的稻田边,总有几块地种着防风、苍术,不过真正形成产业规模,还是近十年的事。
"咱黑龙江的道地药材可不少。"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的李教授掰着手指头数,"像五常的菊花、肇东的板蓝根、伊春的平贝母,都是药厂抢着要的好东西。"特别是近年来"北药南销"的市场需求激增,广东凉茶企业需要大量防风,江南药企盯着东北的关黄柏,让这里的中药材身价倍增。
收购站里的"江湖规矩" 在绥棱县的一家老字号收购站,老板赵哥展示了他的"看家本领"。"中药材收购讲究'三看三闻',看色泽、看纹理、看杂质,闻干度、闻气味、闻霉变。"他抓起把黄芩演示道,"像这种断面发绿的,就是当年采收的鲜货,价格能比陈货高出两成。"
现在的收购站早已不是简单的"收破烂",大型收购站都配了水分检测仪、重金属快检设备,有的还和药企联网,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的种植溯源信息,在哈尔滨的某现代化仓储中心,成吨的中药材在恒温库里分类存放,叉车司机小刘说:"这些货明天就要发往安徽亳州,人家药厂等着做中成药呢。"
种植户的"致富经" 在鸡西市的永丰村,村民老周家的20亩玉竹田成了村里的"示范田"。"以前种玉米,一垧地挣不到万八千。"老周算着账,"改种玉竹后,亩产干货300多斤,按去年收购价每斤28块算,一年少说能赚15万。"不过他也有烦恼,"这药材娇气,该浇水时连雨天,该收获时又遇霜冻,全凭经验和老天爷吃饭。"
为解决种植风险,现在不少收购站开始"订单式"收购,像大庆的某药企就和周边十几个合作社签了保底收购协议,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我们最看重的是硫磺熏蒸问题。"该企业质检部主任强调,"现在客户都要求'无硫货',我们给农户发的检测报告里,二氧化硫含量必须控制在50ppm以下。"
产业链上的"新玩法" 在互联网大潮中,传统收购站也玩出了新花样,海伦市的"药材通"小程序,让种植户能实时查看各收购站的报价;七台河的直播基地里,主播举着人参苗边挖边讲:"老铁们看好了,这可是五年林下参,根系发达......"
更有意思的是"药材期货"的萌芽,在安国药材市场,黑龙江的经销商开始尝试签订远期合约。"去年10月收的黄芩,放到今年5月价格涨了40%。"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陈透露,"现在有些大户开始囤积优质货源,就赌药企下半年的采购旺季。"
藏在山沟里的"隐形冠军" 在张广才岭深处,有家专做关黄柏的收购站,年交易量占全国市场的三成,老板是个退伍军人,带着二十几个山里汉子,春夏进山采收,秋冬跑遍各省药交会。"我们给韩国出口的黄柏丝,品控比国内还严。"他指着墙上的GMP认证证书,"从去皮到切片,全程不落地,烘干机温度误差不超过2度。"
不过行业也有隐忧,某知名药企的采购总监透露:"现在黑龙江的苍术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山区土质原因。"而一些小型收购站为抢货源,故意抬高价格扰乱市场,导致药农盲目扩种,出现过薄荷、板蓝根滞销的情况。
未来赛道在哪里? 站在2023年的时间节点看,黑龙江中药材产业正迎来多重利好,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让标准化种植成为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带来的中药消费市场扩容;RCEP协定下日韩市场的关税优惠......这些都为收购站升级转型指明方向。
在佳木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3.2亿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项目负责人透露:"未来不仅要做饮片,还要开发药膳、保健品、化妆品原料,让黑龙江的药材价值翻几倍。"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走进收购站时,看到的不仅是麻袋堆砌的原材料,更是一个个装着科技与希望的"致富包裹"。
(全文共10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