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中药饮片到底有多少种啊?"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其实中药饮片的种类划分特别有意思,就像拆盲盒似的,不同角度能发现完全不同的分类方式。
先说说最接地气的分类法——按药材来源分,这就好比给中药材"找老家",比如根茎类的有人参、黄芪,树皮类的有丹皮、桂皮,花叶类的菊花、荷叶都属于这类,上次我去药店抓药,老药师就指着当归说:"这是伞形科当归属的根,和白芍不是一家子哦!"
再讲讲炮制工艺带来的变化,同样的中药材,生熟差别可大了去了!比如生地黄和熟地黄,前者清热凉血,后者滋阴补血,我表姐坐月子时喝的熟地炖鸡汤,就是典型经过九蒸九晒的炮制品,这种加工后的饮片往往药效更温和,副作用也更少。
按功效来分就更实用了,解表类的薄荷、发汗类的麻黄,每次感冒抓药都能遇到,去年流感高发期,中医院门口排长队,大家手里拎的药包里准有这几味,还有补益类的人参、阿胶,现在年轻人流行的"朋克养生"不就爱泡枸杞、嚼党参么?
地域特色也是重要分类标准,云贵川的川芎、浙八味里的杭白菊,这些道地药材离开原产地就跟水土不服似的,有次我在云南买三七,当地药农神秘地说:"我们这儿的田七药效比外地强三倍!"虽然可能有夸张成分,但确实能感受到地理标志的重要性。
特殊处理过的饮片单独成类,像煅龙骨要放锅里烧到通红,醋淬鳖甲得掌握火候,这些都需要老师傅的手艺,记得看《本草中国》纪录片里,老药工凌晨三点起来熬制膏方,那场面至今难忘。
说到鉴别技巧,老中医都各有绝招,看颜色就知道陈皮新不新,闻气味能辨出艾绒纯不纯,摸质地还得分出金银花干湿度,有次跟诊见师傅捏起当归片对着光看,立马说出存放年份,这功夫真让人佩服。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饮片大概有200多种,但《神农本草经》里记载的就有365味,不过新手不用慌,记住几十种常用药材就够日常使用了,像我家常备的枸杞、红枣、西洋参,应付普通保健需求完全没问题。
储存讲究也不少,南方潮湿要防虫蛀,北方干燥得避光照,有次忘记把杏仁放冰箱,结果长了虫子,只能心疼地扔掉,现在学聪明了,贵重药材都分装在密封罐里,再放几包干燥剂。
最后提醒一句,中药饮片可不是零食,服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就像我邻居阿姨把何首乌当保健品吃,结果查出肝损伤,这教训可不小,咱们了解这些知识,既要会用也要會用,才能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