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来西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阳光沙滩、榴莲燕窝,其实这个热带国家还藏着不少让人惊艳的中药资源,作为东南亚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孕育着数百种珍贵药用植物,有些甚至是中国经典药典里的"常客",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南洋国度到底藏着哪些宝贝药材。
槟榔:不只是嚼嘴里的果子
走在马来西亚街头,总能看到街边挂着大串暗红色果实的小摊,这就是槟榔,不过当地人嚼的主要是槟榔青果,而中药里用的是晒干的槟榔片,在吉隆坡的中药材市场,老中医会告诉你:"槟榔能破气消积,专治腹胀便秘",别看它黑乎乎的不起眼,却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南药"代表,特别是槟城产的槟榔,纤维细密药效温和,用来炖猪肚汤最能体现它的行气功效。
砂仁:客家人煲汤的秘方
在槟城极乐寺后的山坡上,成片的砂仁植株攀附在椰树上,这种带着芳香气味的蒴果,可是岭南煲汤的"灵魂调料",马来西亚的砂仁分春砂和壳砂两种,春砂品质最佳,当地人会用它煮肉骨茶,有经验的中医师教路:砂仁要后下,用纱布包着炖汤,否则浓烈的香气容易窜味,在怡保的早市上,经常能看到华侨阿姨们成把买砂仁,说是给家里消化不好的老头子调理脾胃。
东革阿里:马来人的"人参"
在沙巴原住民部落,流传着"男人吃东革阿里,女人吃石斛"的说法,这种生长在婆罗洲原始森林里的灌木,根部熬煮的苦汤被视作壮阳圣品,当地中年男子会定期喝东革阿里茶,就像广东人喝凉茶一样平常,不过要认准黄色根部的正品,黑色次品药效差很多,在亚庇的药材店,整根东革阿里能卖到上千元马币,足见其金贵。
石斛:悬崖上的"仙草"
驱车前往霹雳州皇家公园,向导会指着石灰岩峭壁上的丛生植物说:"这就是铁皮石斛",这种附生在石缝里的兰科植物,鲜条榨汁能退烧,晒干后泡茶最养胃,马来西亚的石斛以"金钗石斛"最为出名,华人会用来炖水鸭,有趣的是,当地采药人不用绳索,而是用竹竿顶端的铁钩勾住石缝,像钓螃蟹一样把石斛勾下来。
巴戟天:泡酒必备的"补肾将军"
在森美兰州的橡胶园里,常常能看到巴戟天和橡胶树套种,这种五年才能采收的藤本植物,根部切成段晒干后特别受中老年欢迎,吉隆坡茨厂街的老药铺里,巴戟天总是和杜仲、牛膝搭配着卖,当地人喜欢用黑糯米酒浸泡,据说每天喝一小盅,腰腿有力得像小伙子,不过要认准表皮灰黄色、断面淡紫色的正品,漂白过的千万别买。
降香:做家具剩下的宝贝
在槟城乔治市的老宅改造工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味,其实是黄檀木屑在散发香气,这种俗称"降香"的木材边角料,可是制作中药"降香"的原料,老木匠都知道,用刨花煮水能治胸痛,木屑混着蜂蜜外敷可消肿,在峇都交湾的木材厂,工人会把碎木片收集起来卖给中药店,没想到做家具剩下的废料成了抢手货。
龙血树:会流血的"活血圣药"
在马六甲郊外的岩壁缝隙里,生长着神奇的龙血树,用刀划开树皮,会流出暗红色的树脂,这就是名贵的"血竭",当地跌打医师有个偏方:把新鲜龙血树脂泡在米酒里,外擦内服治疗淤伤,不过现在野生龙血树越来越少,政府已经立法保护,市面上的血竭多是人工栽培的替代品。
丁香:不只是卤料那么简单
槟城姓周的福建籍老中医家,灶台上总摆着个铁皮罐,里面装着自家烘焙的丁香,这种"公丁香"是治疗胃寒呕吐的良药,配上柿蒂煎水效果翻倍,当地人还会把母丁香(即丁香子)当卤料,炖肉时放几粒,香气能渗进骨头里,不过要选个大油足的"大红袍"品种,劣质丁香不仅药效差,还容易发霉。
豆蔻:厨房里的三代中药
在槟榔屿的娘惹家庭,豆蔻是传家宝,老祖母会教孙女辨认三种豆蔻:白豆蔻入药治呕吐,草豆蔻炖肉去腥,肉豆蔻磨粉做糕点,在太平的药材市场,商贩会把豆蔻装在镂空的竹编盒子里,行家只要摇一摇听声响,就能判断是否饱满干燥,当地人感冒时,会用白豆蔻加生姜煮红糖水,发汗效果比西药还快。
胖大海:润喉界的"黑马"
吉隆坡中央市场的干货区,胖大海都是按颗卖的,这种梧桐科植物的种子遇水膨胀,像朵盛开的花,泡茶喝能缓解咽喉肿痛,不过老华侨教路:真正的胖大海表面要布满细毛,个头匀称,泡发后能膨胀到原来的4倍大,现在很多假货是用梧桐籽染色冒充的,喝起来有怪味。
这些散落在热带雨林里的中药瑰宝,承载着千年的用药智慧,从槟城的街边草药摊到沙巴丛林里的原住民药方,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在南洋的独特传承,不过随着森林开发加剧,许多野生药材面临枯竭危机,下次去马来西亚旅行,不妨带些正规渠道购买的道地药材,既是伴手礼,也是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守护,毕竟在这些草木精华里,藏着半个南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