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到底是蔬菜还是中药啊?"这个问题可真够有意思的,要说黄秋葵是纯蔬菜吧,它确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但要说是中药呢,好像又没人专门拿它当药材喝,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跨界选手"。
从《本草纲目》到农家菜园
说起黄秋葵的中药身份,可是有据可查的,李时珍老爷子在《本草纲目》里就记着这号人物,说它"性寒味甘,主利水通淋",翻译成人话就是:这玩意儿能清热利尿,专治上火憋尿的毛病,不过您可别被这文绉绉的记载吓到,在南方农村,它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常菜。
记得去年去潮汕出差,当地朋友特意做了道"秋葵炒蛋",看着翠绿的秋葵切片和金黄的鸡蛋在锅里翻腾,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说的"补肾草",原来在我们老家,老一辈人都管黄秋葵叫"补肾草",说是男人吃了腰杆子硬朗,虽说现在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人家确实有典籍背书呢。
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这两年科研界可没少给黄秋葵"做体检",上海交大的研究发现,这绿家伙含有丰富的粘液多糖,简直就是天然的"肠胃润滑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们更是较着劲研究它里面的黄酮类物质,据说对控制血糖有帮助,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实验室数据离咱们老百姓的饭桌还有段距离,权当多个喝茶聊天的谈资。
前阵子看新闻说某保健品公司把黄秋葵吹上天了,号称能治百病,我这暴脾气差点没把电视砸了!后来仔细查资料才发现,国家药典里压根没把它列成正经药材,顶多算个"药食同源"的候补队员,就像班里那个成绩中等偏上的插班生,老师既不重点培养,也不直接开除,就让它在食堂窗口卖卖饭卡。
厨房里的百变金刚
要说黄秋葵最亲民的身份,还得是餐桌上的万能配角,广东人拿它煮汤,说能解暑气;日本人切成薄片蘸酱油,当成夏日小菜;我们北方人最爱切了焯水拌凉菜,那黏糊糊的汁液拌着蒜泥,夏天吃确实清爽,前几天试了个新菜谱,把秋葵切碎了混进肉馅包饺子,那口感简直绝了——既有肉类的醇厚,又带着蔬菜的清甜。
不过这货也有让人头疼的时候,上次家里来客人,炒了盘秋葵想露一手,结果有个大姐死活咬不动,后来才知道有人胃寒不能吃这寒性食物,搞得我赶紧又临时加了个姜丝牛肉救场,所以说啊,就算是药食两用的好东西,也得看体质下菜碟。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养生误区
现在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种黄秋葵的神奇功效,看得人直冒汗,有人说它能降三高,有人传它能抗癌,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每天吃五根就能年轻十岁,每次看到这种帖子,我都忍不住想怼两句:要是真这么神,医院早该关门大吉了!
上个月陪老妈去中医院抓药,顺道问了问坐堂大夫,老中医摸着胡子说:"这秋葵啊,就像班里的文艺委员,会唱会跳挺讨喜,但你不能指望它当班长管理全班。"这话说得实在,再好的东西也得讲究个搭配,单靠一味食材就想包治百病,这不是为难人家秋葵嘛。
饭桌上的哲学思考
说到底,黄秋葵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身份都是模糊的,你说它是中药吧,菜市场三块钱一斤满地都是;说它是蔬菜呢,老祖宗确实拿它入药几千年,这种双重身份反倒让它更接地气——既能端着保温杯泡枸杞,也能系着围裙炒时蔬。
最近迷上了用秋葵蘸辣酱,那种黏稠的汁水裹着辣椒油,像极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既要点烟火气,又要带点药膳味,或许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吧,不求非黑即白的定论,只管在酸甜苦辣中寻找自己的平衡。
下次再去菜场看见黄秋葵,不妨多买几根,不管是清炒还是凉拌,权当给身体做个温和的SPA,至于它到底算不算中药,重要吗?反正好吃健康就够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