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检报告上那个"乳酸脱氢酶偏高"的箭头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想起三个月前连着喝了四十多副中药调理身体,突然觉得这两项事会不会有联系?作为一个长期被亚健康困扰的打工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和乳酸脱氢酶那些事儿。
我的"中药养生记"翻车实录
去年夏天总觉得疲乏无力,头发一把把掉,去看了某知名中医馆,老师傅搭脉三分钟就断定我是"气血两虚",开了包含黄芪、当归、党参在内的十味药方,每天砂锅熬煮两小时,喝到第三周确实感觉睡眠好了,可第四周开始莫名心慌,爬楼梯都喘得厉害,当时以为是正常的"排病反应",硬着头皮喝完一个疗程。
停中药两周后公司体检,看到生化指标里乳酸脱氢酶(LDH)那栏飙到285U/L(正常值120-250),同组的谷丙转氨酶也超了20个点,拿着报告问开药的医生,对方说"中药很安全,可能最近劳累",这话我怎么听怎么别扭。
乳酸脱氢酶到底是个啥?
查资料才知道,这个指标藏在心肌酶谱里,全身很多细胞都有,通俗说就是细胞能量工厂出问题时,这个酶就会漏到血液里,感冒发烧、剧烈运动后会轻度升高,但要是持续异常,可能提示心肌损伤、肝炎、溶血等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肝脏代谢造成压力,比如我后来查到,何首乌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而我的药方里正好有何首乌,更吓人的是,有些中成药说明书写着"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但开药时根本没做相关检测。
中药和乳酸脱氢酶升高的三种可能
- 药物性肝损伤:很多中药需要肝脏代谢,长期服用可能加重负担,特别是自行购买的保健品类中药,成分复杂更容易中招
- 个体差异反应:同样药方有人吃了没事,有人却出现不适,就像有人会酒精过敏,中药也可能引发特异体质反应
- 病情自然发展:本来身体就有炎症或慢性病,中药可能只是诱因而非主因,比如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可能没症状,吃中药期间刚好发作
我自己属于第二种情况,停药一个月后复查,乳酸脱氢酶降到210,但转氨酶还是偏高,这说明中药对我而言就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原本就不强的肝功能。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 立即完善检查:不要只测肝功能,建议加做心肌酶谱、血常规、肝胆B超,我同事就是漏查心电图,结果发现其实是心肌炎
- 记录用药细节:把药方拍照存档,标注服药时间、剂量、煎煮方法,我后来发现药馆给我用的黄芪量超标了一倍
- 暂停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和中成药,给肝脏喘息时间,我当时连维生素片都停了两周
- 选择专科复诊:优先看肝病科或心血管科,比单纯中医辨证更精准,我去省立医院做了肝穿刺,确认是药物性肝损伤
这些坑千万别踩!
- 迷信"古方验方":网上抄来的药方风险极大,我邻居照搬贴吧药方吃出肾衰竭
- 忽视定期监测:吃中药超过两周必须查血常规和肝肾功,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人
- 混合多种药物:中药+西药+保健品容易产生相互作用,我同时在吃护肝片和中药,可能加重负担
- 长期连续服用:中药讲究疗程,一般调理类不超过三个月,我认识的中医都说"中病即止"
现在该如何补救?
- 饮食修复法:多吃富含硫辛酸的食物(如西兰花、菠菜),帮助肝脏解毒,我每天榨芹菜汁+胡萝卜汁当水喝
- 运动调节术:停止跑步等剧烈运动,改为每天快走30分钟,过度运动反而会让乳酸堆积
- 作息重置计划:强制自己23点前睡觉,睡前用艾叶泡脚促进循环,坚持一个月生物钟真的能调整过来
- 阶段性调理:等症状缓解后,可以找靠谱中医开温和的养护方,我现在改喝枸杞+麦冬茶,不敢乱吃药了
经过这次折腾才明白,中药不是保健品,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真不是吓唬人的,现在每次看病我都主动要求做全套检查,毕竟健康监测数据才是最真实的"体检报告",如果正在吃中药的朋友发现疲劳感加重、尿液变黄、右上腹隐痛,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别信"排毒反应"这种话!
最后想说,传统医学当然有它的价值,但现代人更需要科学的认知方式,就像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会用手机备忘录记录身体反应,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希望我的经历能让正在喝中药的你多留个心眼,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