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棵人参年份够不够?""都是五年参,带芦头的!"清晨六点的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裹着人参特有的清香,在潮湿的空气里发酵,这个华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每天上演着上千次这样的对话,而人参交易区永远是最热闹的"擂台"。
老陈蹲在自家档口前,粗糙的手指熟练地翻动着人参,他在这里卖了二十年参,见证过人参从"贵族滋补品"到"养生标配"的变迁。"现在的人精得很,先看芦碗密不密,再摸须子软硬,最后还要闻参味醇不醇。"他随手举起一支野山参,"就像相对象,得五官端正还得气质相符。"
市场里飘着各地方言,东北腔的"长白山鲜参"、云南调的"三七配人参"、港普口音的"花旗参批发"交织成奇特的交响,来自长白山的王大哥刚卸下二十箱冻参,箱体外层还挂着冰碴:"凌晨四点装车,就为抢这口'鲜'字,广州人认新鲜,参须带冰茬才卖相好。"
档口后墙的价目表每天都在变,春天雨季参价涨三成,秋冬新货上市跳水降价,做中药批发的老李掏出手机展示进货单:"上个月这批高丽参进价800,现在跌到650,但人工成本又涨了两成。"他指着柜台玻璃缸里的西洋参片苦笑,"这玩意比股票还难捉摸。"
正午时分,几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围着称秤台争论。"芦头明显,主根饱满,应该是六年参。"戴眼镜的姑娘用游标卡尺量着参体长度,他们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每周来市场"练眼力",老商户常说:"现在年轻人比我们当年精,带着显微镜来挑参。"
市场西北角的电商直播区又是另一番景象,补光灯下,主播举着特级人参吼着"三二一上链接",后台实时跳动着全国订单,95后小林边打包边算账:"发往江浙沪的占七成,现在连新疆西藏都包邮。"他身后的泡沫箱里,人参被保鲜膜裹得严实,"防震防潮,比邮古董还金贵。"
下午三点,装卸区传来叉车轰鸣,整箱人参通过物流网发往全国,有的贴着"煲汤料"标签,有的标注"高端礼品",做了三十年搬运工的老周最懂行规:"发东北走冷链,去西南加防潮剂,出口的要英文说明书。"他裤脚沾着人参须,说话间又搬起两箱"加拿大西洋参"。
暮色渐浓时,老陈收拾着剩下的参须,这些边角料会被熬成参茶,免费给熟客试喝。"参味淡了就没回头客",他往玻璃杯里撒着参片,"这市场就像个大熔炉,把五湖四海的参都炼成了广州味道。"不远处,晚市摆摊的阿婆正用人参须编中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