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建中药材种植基地,藏在深山里的百草园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清明前后,上山采药",这句老话在福建的深山里正悄然变着模样,前些日子跟着老药农进山,才发现那些长在石缝里的野草,如今都成了能生金的"绿股票",在闽北某座云雾缭绕的山坳里,我见到了让人震撼的一幕——层层梯田上,金线莲像翡翠雕琢的莲花,七叶一枝花顶着露珠含苞待放,空气中浮动着混合着泥土与草药的清香。

◆ 八山一水间的"天然药库" 福建这地方天生就是中药材的温床,九成多的山地面积,年均气温18℃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武夷山脉、戴云山脉这些天然屏障,造就了"东南药仓"的美誉,在闽西长汀的红壤坡地上,艾草长得比人还高;闽东宁德的沿海丘陵,绞股蓝顺着防风林攀爬;最绝的是闽北建瓯的原始林区,阴湿的环境让铁皮石斛在树皮上疯长。

老药农阿贵带我钻竹林时说:"以前采药要拼运气,现在咱们自己造运气。"他脚边的黄精种植沟里,黑色珍珠岩和腐殖土分层铺开,滴灌系统正渗出细密的水珠,这种仿野生环境种植,让原本稀罕的"仙草"变得可量产,在三明某种植基地,我亲眼看见工人用无人机给重楼施肥,这种《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名贵药材,如今亩产突破千斤。

◆ 藏在山褶里的致富经 在南平顺昌的金线莲大棚里,90后返乡青年小陈正在直播。"家人们看这光泽,这是早上六点带露水采摘的......"他背后的立体种植架上,LED补光灯照着层层叠叠的金线莲,这种曾经论克卖的"药王",现在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数据显示,福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8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其中电商占比超过三成。

更有意思的是"企业+农户"模式,在龙岩漳平,某制药公司免费提供太子参种苗,药农只需照管,收获时按品级定价回收,65岁的王大爷去年种了三亩,收入比外出打工翻两倍,他乐呵呵地说:"以前挖草药伤腰,现在科学种植像养孩子,每天巡田比打麻将有意思。"

◆ 古法新用的传承密码 在莆田涵江的百年药行里,第七代传人林师傅正演示"九蒸九晒"炮制黄精,不过现在有了新花样——太阳能烘干房代替柴火灶,真空包装取代猪膀胱存储。"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要跟着时代走。"他指着墙上的二维码说,扫码就能看到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全省遍地开花,闽侯的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三叶青的生长环境;霞浦的滩涂上,渔民改养互叶白齿藓,这种海藻中药市场价每斤超千元;就连武夷山景区都在尝试林下套种灵芝,既不破坏生态又增加收益。

◆ 山里长出的新经济 最近两年,中药材旅游成了新风口,在永定土楼附近的百草园,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艾草香囊,体验古法捣药,更有意思的是"药材盲盒"——花30元随机挖株草药,附赠科普手册,基地负责人告诉我,节假日每天能接待上千人,连带着周边农家乐都火了起来。

在泉州洛江,中药材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用决明子填充的颈椎枕,陈皮做的手工皂,甚至把金银花编成装饰画,这些脑洞大开的产品,让传统药材焕发年轻态,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福建产的养生茶包、药膳汤料等初加工产品,复购率高达47%。

夕阳西下时,站在尤溪的千亩茯苓种植基地眺望,波浪般的白色大棚反射着金色余晖,这片曾经荒芜的山坡,如今成了带动全县脱贫的"绿色银行",看着药农们熟练地采收,忽然明白:深山里的"百草园",种下的不只是药材,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当传统智慧遇上现代科技,当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本草传奇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