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推荐的补气补肾阴中药方,气血双补精神足!

一归堂 2025-05-08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最近总听朋友说自己“虚得很”,爬个楼梯就喘,熬夜后几天都缓不过劲,脸色蜡黄还容易头晕,其实这些症状很可能跟气阴两虚有关!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经典中药方,既能补气又能滋肾阴,帮你把透支的元气慢慢养回来。


为什么需要补气补肾阴?

很多人以为“累就是肾虚”,其实没那么简单,中医里的“气”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推动血液循环、消化食物、排出废物;而“肾阴”像是冷却液,能滋养器官、平衡身体的燥热,如果长期熬夜、压力大、吃辛辣油腻,就会耗伤气和肾阴,出现这些典型症状:

  • ✅ 白天犯困但晚上失眠
  • ✅ 喉咙干痒、手脚心发热
  • ✅ 稍微运动就心慌气短
  • ✅ 耳鸣、腰膝酸软没力气

这时候单纯吃六味地黄丸可能不够,因为既要补气又要滋阴,得靠更精准的搭配。


经典药方解析:益气养阴汤

这个方子是我请教一位行医30年的老先生整理的,特别适合气阴两虚的朋友,配方和原理我都尽量用大白话讲清楚:

基础方(一人份量):

  • 黄芪15克:补气的“队长”,适合乏力、爱出汗的人。
  • 西洋参片10克:凉补不上火,对抗口干舌燥、烦躁失眠。
  • 熟地黄12克:补肾阴的“主力军”,缓解腰酸、耳鸣。
  • 山茱萸6克:锁住肾气,改善夜尿多、膝盖发软。
  • 麦冬9克:润肺养阴,对付嗓子干、便秘。
  • 枸杞子10克:大家都熟悉,明目护肝,加点甜味中和药苦。

加减变化:

  • 火气旺、长痘加知母6克
  • 胃口差加陈皮3克
  • 失眠严重加酸枣仁9克

药材搭配背后的门道

别小看这几味药,它们各有分工:

  1. 黄芪+西洋参:一个补气提神,一个滋阴降火,像给身体“充电”又不过热。
  2. 熟地黄+山茱萸:一边滋补肾阴,一边收敛虚浮的阳气,防止边补边漏。
  3. 麦冬+枸杞:润燥的同时修复肝肾,相当于给干燥的土地浇透水。

适合哪些人?不适合哪些人?

适合人群:

  • 上班族熬夜后头晕眼花
  • 女性更年期潮热、月经量少
  • 老年人尿频、腰腿无力
  • 术后恢复期虚弱口渴

注意避开:
❌ 舌苔厚腻、痰湿重的人(先祛湿再补)
❌ 感冒发烧期间(外邪未清时补会加重病情)
❌ 孕妇、儿童需减量或遵医嘱


怎么喝才有效?

  1. 煎药方法:

    • 药材泡30分钟,大火煮开转小火炖20分钟,倒出第一遍药汁;
    • 再加水煎15分钟,两次混合分早晚喝。
    • 懒人法:沸水焖泡当茶喝,但效果打折扣。
  2. 饮食配合:

    • 多吃黑米、山药、银耳,少吃辣椒、烧烤;
    • 早上喝药前吃点粥,避免刺激胃。
  3. 见效时间:

    • 轻度疲劳1周可能有精神改善;
    • 长期虚损需连喝1-3个月,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真实案例分享

邻居王阿姨去年总说“胸口闷得像堵了石头”,去医院检查又没大问题,后来她坚持用这个方子调了两个月,现在每天早起跳广场舞,还跟我说:“以前走几步路就喘,现在爬三楼都不带歇!”她也改掉了熬夜追剧的习惯,双重加持才有好效果。


现代人的养生误区

  1. 盲目进补:
    有人吃阿胶、人参吃到流鼻血,其实是湿热体质硬补反而上火。
  2. 依赖保健品:
    某宝买的“补肾胶囊”可能含激素,短期有效但伤身体。
  3. 忽视情绪调节:
    焦虑、生气也会暗耗气血,吃药不如先疏肝解郁。

划重点!避坑指南

  • 别自行加大药量:尤其是西洋参,过量可能腹泻;
  • 搭配清淡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比吃补药管用;
  • 脾胃虚先调胃:舌苔白腻的人先吃两周山药粥再进补。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