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熬夜加班,头发一抓一大把,脸色蜡黄连粉底都盖不住,闺蜜看我像棵蔫了吧唧的青菜,甩来个"气血双补秘方"让我赶紧炖上,结果喝了两天就上火冒痘,吓得我赶紧停掉,这才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补方可不是饮料,得讲究个"对症下药"!
其实咱们普通人对中药补方的误会可多了,前阵子看某音主播卖阿胶糕,评论区一堆姐妹喊着"经期吃补血",结果有中医出来科普说有些人经期吃反而瘀血排不干净,这就像给手机充电,得先看清插头型号,乱插容易烧主板啊!
【第一类人:气虚型】 这类人最明显特征是"累",爬三层楼喘半天,说话声音像蚊子叫,明明没干啥重活却总觉得体力被掏空,我同事小王就是典型,每天保温杯里泡着人参枸杞,结果越喝越便秘,后来中医让他换成黄芪+党参+红枣的组合,再加点陈皮防滞气,这才缓过来。
重点注意:气虚不是单纯吃参,舌苔厚腻的要先祛湿再补,不然就像给积水的稻田猛浇水,只会烂根,建议早上空腹喝,搭配小米粥效果翻倍。
【第二类人:血虚型】 女生普遍中招的就是这个,指甲盖又软又白,蹲下再站起来眼冒金星,例假量少颜色淡,我表姐之前喝网上买的四物汤,结果喝到拉肚子,老中医给她调整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的经典配方,特别叮嘱要用砂锅慢炖,加几颗去核红枣中和药性。
划重点:血虚别急着补血,要看有没有气滞问题,加了行气药物才能吸收好,经期能不能喝要看具体情况,血块多的要避开,血色淡的可以少量喝。
【第三类人:阴虚型】 这类人最怕过夏天,手心脚心烫得像小火炉,晚上睡觉被子都掀不停,我邻居阿姨天天炖银耳雪梨羹,结果越吃越咳嗽,中医说她这是"虚不受补",阴虚火旺的人要用麦冬+玉竹+石斛这类滋阴清热的搭配,加点瘦肉炖汤比纯甜品合适。
关键提醒:阴虚别碰辛辣温补,羊肉汤、鹿茸酒这类大热之物就像往干柴堆里浇汽油,越补火越大,建议傍晚喝,搭配鸭肉或牡蛎这类滋阴食材。
【第四类人:阳虚型】 这类人简直是"人体冰箱",大夏天穿外套还手脚冰凉,喝凉水都拉肚子,我爸以前总泡鹿茸酒,喝得晚上失眠,现在改成巴戟天+杜仲+肉苁蓉的温和配方,再放两片生姜驱寒,效果反而更好。
特别注意:阳虚慎用寒凉药材,就算要清热,也得搭配着补阳的药材,比如在淫羊藿里加少量黄柏,就像壁炉里扒拉两下炭火。
【第五类人:平和体质】 恭喜这类锦鲤体质!你们才是真正能"养生保健"的人群,我朋友仗着身体好,把各种补药当零食吃,结果补出满脸痤疮,其实这类人最适合山药+茯苓+薏米这类平补食材,春天加菊花,冬天配核桃,跟着节气走最稳妥。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还是那句老话——先看大夫再抓药!去年我妈听偏方喝何首乌治白发,结果喝到肝损伤,现在正规中医院都会先号脉看舌苔,根据你的体质动态调整药方,就像给花施肥,得先搞清楚这盆是水仙还是仙人掌。
最后分享个实用小技巧:准备个小本子记录身体变化,比如喝了某个方子后睡眠改善了,但胃胀了,复诊时告诉医生这些细节,调理方向会更精准,毕竟中药补方不是速效救心丸,慢慢调养才能看见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