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朋友留言,说体检查出急性黄疸肝炎,转氨酶飙到200多,皮肤黄得像橘子皮,问该吃什么中药调理,作为一个钻研肝病调理十多年的中医人,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又怕又愁的"黄病"怎么治。
其实古人早就给急性黄疸取了个形象的名字——"黄瘅",《黄帝内经》里就说这病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我接诊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眼睛巩膜黄得发亮,小便浓茶色,闻到油腻就恶心,这时候千万别拖,中医讲究"急则治标",先把黄疸压下去再说。
【第一招:经典名方茵陈蒿汤】 这可是医圣张仲景留下的退黄神方,就像给肝胆做大扫除,配方就三味药:茵陈30克、栀子15克、生大黄9克(后下),去年有位建筑工人王师傅,工地聚餐喝酒吃海鲜,半夜呕吐送急诊,总胆红素直接飙到80μmol/L,我让他每天早晚煎服这个方子,特别嘱咐大黄要滚水冲泡当茶饮,结果才三天,小便颜色就从酱油色变淡了,一周后黄疸消退大半。
这里面大有学问:茵陈就像扫帚,专门清扫肝胆湿热;栀子好比消防员,把三焦之火扑灭;大黄则是清道夫,带着毒素往下走,不过大黄生用确实太猛,现在很多药店都能配免煎颗粒,剂量更容易把控。
【第二招:热毒重症用黄连解毒汤】 遇上高烧不退、口苦咽干这种热毒炽盛的情况,就得祭出这个千年名方,记得去年夏天收治过大学生小李,网吧通宵打游戏加烧烤啤酒,突然全身黄染伴39℃高热,当时给他开了黄连9克、黄芩12克、黄柏10克、栀子15克,特别说明要用芦根水煎药,结果两天就退烧,五天黄疸消了七成。
这四味药都是清热泻火的高手,黄连清心火,黄芩清肺火,黄柏清肾火,栀子清三焦火,四个"灭火器"一起喷,热毒立马没脾气,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的人吃了容易拉肚子,可以加点生姜汁调和。
【第三招:湿重于热选甘露消毒丹】 有些患者舌苔又白又厚,像挂了层霜,大便黏马桶,这种属于湿邪裹挟热气,上个月菜市场卖鱼的刘大姐就是这种情况,浑身困重,头昏沉得像戴了紧箍咒,我给她开滑石20克、茵陈30克、黄芩12克,再加点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浊,特别交代药材要先泡两小时,煮药时盖要留缝透气。
这方子妙在既有清热药,又有祛湿药,就像闷热天突然开窗通风,滑石能把湿气吸走,茵陈负责扫尾,藿香、白蔻仁让肠胃恢复蠕动,很多患者反馈说喝完肚子咕噜叫,放几个响屁就轻松了。
【第四招:瘀黄明显加活血药】 如果发现皮肤黄得发暗,舌头有紫斑,小心是瘀血阻络,我常在基础方里加丹参15克、赤芍12克,就像派清洁工去疏通肝胆管道,有个开货车的张师傅,黄疸反复三个月,加上这两味药后,原本滞涩的脉象变得流畅,复查肝功能指标直线下降。
这里教大家个鉴别窍门:瘀黄患者的眼白不是鲜亮的橙黄,而是浑浊的土黄色,指甲按压皮肤回血慢,这时候光利湿不够,必须活血化瘀才能打开排毒通道。
【第五招:扶正祛邪用四君子汤托底】 急性期过后,很多患者怕伤正气不敢攻邪,这时候就要学乾隆年间御医的法子,用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打底,再根据情况加其他药,就像装修房子,先把地基夯实了,再往上盖楼。
我见过太多患者急着退黄猛吃药,结果脾胃吃垮了,反而恢复更慢,正确做法是见好就收,比如黄疸褪到80%时就减量,换成山药、薏米这些平补食材慢慢养。
说到最后,提醒大家三件事:一是看到眼珠发黄赶紧查肝功能,别信偏方耽误治疗;二是中药煎法有讲究,茵陈一定要冷水浸泡半小时,大黄后下才见效;三是忌口比吃药更重要,鸡鸭鱼蛋牛奶统统暂停,水煮青菜吃到你怀疑人生。
那些年我见过太多心急的患者,有偷偷加量的,有中西药物混吃的,结果伤透肝肾,记住咱们的老祖宗说的"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治病如打仗,谋定而后动才是正道,现在三甲医院都有中西医结合科,该住院时别硬扛,该喝中药时也别排斥,这才是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