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中药,千年商都的本草密码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要说广东的宝藏小城,普宁绝对算一个,这座藏在潮汕地区的县级市,既是"中国中药名城",也是闻名海内外的商贸之都,走在普宁街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街边商铺摞着泛黄的中草药,三轮车夫用方言喊着"当归便宜卖",让人恍惚以为穿越回百年前那个"药帆云集"的年代,今天咱们就唠唠,这座小城里藏着的中药江湖。

老街深巷藏药香

在普宁老城区溜达,最打眼的就是那些挂着"某某堂"匾额的老药铺,这些动辄上百年的老字号,门脸看着不起眼,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我记得去年探过一家叫"存仁堂"的铺子,柜台后头白发苍苍的阿公戴着老花镜称药,玻璃罐里装着蝉蜕、路路通这些稀奇药材,墙上还挂着褪色的"道地药材"锦旗。

老街坊常说,普宁人打娘胎里就泡在药罐子里,这话不假,当地小孩上火喝"五花茶",女人产后炖"益母草鸡汤",连端午节都要挂艾草驱邪,这种日常离不开中药的习惯,怕是跟祖辈传下来的炮制手艺有关,在占陇镇,我见过晾晒中的陈皮像金黄色的鱼鳞铺满屋顶,空气里甜丝丝的;在里湖镇,刚挖出的巴戟天带着泥腥味堆成小山,药农们坐在板凳上削皮如行云流水。

炮制锅里见真章

普宁中药的绝活,全在"炮制"二字里头,那天在康美药业的晾晒场,师傅教我辨认不同药材的处理法子:陈皮要三蒸三晒才能入药,枳壳得用麸皮炒到金黄,就连常见的茯苓都要反复熏硫防虫,最绝的是"九制熟地",光是用黄酒浸泡就得耗上九九八十一天。

有位做中药生意三十年的林老板跟我说:"现在年轻人嫌炮制麻烦,直接买切片药材,其实药效差远了。"他随手抓起把自制的六耳苓,掰开断面像琥珀似的透亮,"你看这土茯苓,我们先用米泔水浸三天,再拿蜂蜜炙烤,祛湿毒的效果翻倍。"听着他噼里啪啦讲古法,我仿佛看见百年前的药工们在蒸灶前挥汗如雨。

商海浮沉中药魂

别看普宁现在顶着"中国中药基地"的名号,早年可是靠走街串巷闯出名堂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万普宁药商背着蛇皮袋闯东北、下南洋,用扁担挑出个"东方药都"的名号,在流沙人民公园旁的中药材市场,凌晨四点就灯火通明,操着各地口音的药商比划着手势议价,板车上堆着高丽参、冬虫夏草,电子屏上滚动着三七的最新行情。

不过这两年风向变了,直播镜头取代了算盘珠子,在普宁国际中药城的直播间里,主播们捧着灵芝孢子粉讲解功效,后台订单唰唰地跳,90后药商王浩告诉我:"现在年轻人信科学检测,我们发样品给实验室测成分,比老一辈光靠尝味道靠谱多了。"说着他掏出手机展示检测报告,各项指标标得清清楚楚。

药食同源烟火气

普宁人的中药情结,说到底还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智慧,菜市场拐角总有几个凉茶摊,青蒿竹蔗煮的大锅茶免费供应;暑天街头支起"五花茶"摊子,金银花菊花甘草配着鸡蛋花,喝一碗立马消火;坐月子的产妇家门前,必定晾着自家炮制的艾绒,说是能祛风驱寒。

最有意思的当数冬至节的"药膳大赛",去年我在下架山镇凑过热闹,各家端出看家本领:有用无花果炖老鸭的,有拿五指毛桃煲龙骨的,还有把鸡骨草塞进粽子里的,评委们抿一口汤就能报出药材配伍,看得人目瞪口呆,这种把中药吃成日常的本事,外地人还真学不来。

从明清时期的"走广船"载药出海,到如今的电商跨境卖膏方,普宁中药就像棵顽强的老藤,顺着时代往上爬,根却始终扎在《神农本草经》的土壤里,最近听说当地政府要建中医药博物馆,要把那些快要失传的炮制手艺录成视频,要我说啊,这满城的药香就是最好的活广告,甭管时代怎么变,只要人们还信中医,普宁的中药故事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