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今年种的黄芩卖了20万!"2016年春,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北方各中药材产区,那年中药材行情就像坐过山车,但总有些"稳赚不赔"的品种,今天就给大伙扒一扒那些年北方药农闷声发大财的中药材。
为啥盯准2016年?
那年中药行业正赶上"十三五"规划开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发好几个扶持政策,更重要的苗头是,前两年南方暴雨冲垮不少种植基地,北方正好补上缺口,就像做生意看准风口,咱种地也得跟着政策饭票走。
五大"铁饭碗"药材推荐
-
黄芪:旱涝保收的"土黄金"
蒙古黄芪就爱咱北方的沙土地,内蒙、山西、河北的坡地最对胃口,2016年黄芪统货涨到18块/公斤,关键这玩意儿放半年不霉不烂,老药农都知道,种黄芪就像存定期存款——挖出来的根晒干就是钱。 -
黄芩: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别嫌它生长周期长,2016年正是黄芩价格高峰,北京同仁堂那年疯狂收储,河北安国药市黄芩价格飙到26元/公斤,关键是这草不怕冻,零下30℃照样发芽,咱北方霜冻线以北都能种。 -
防风:懒人致富草
这草皮实得跟东北汉子似的,撒籽后浇两水就不用管,216年防风价格稳在15-18元/公斤,关键它跟玉米轮作还能养地,黑龙江五常的老李头,那年在玉米地套种防风,白捡了辆小货车钱。 -
板蓝根:疫情概念提前埋伏
虽说2016年还没闹疫情,但老药商都盯着这个"抗病毒明星",河北安国那年板蓝根种子卖到80元/斤,种出来的根茎晒干能卖16元/公斤,关键是这草跟杂草似的,房前屋后都能长。 -
甘草:越陈越香的硬通货
新疆甘草那年炒到22元/公斤,但咱北方更适合种乌拉尔甘草,这草神奇在越旱越甜,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沙土地里,种两年挖出来跟冰糖似的,药贩子最爱收这种"放着不会坏"的货。
种药材就像追姑娘,讲究天时地利
-
看老天爷脸色
北方春天短得像兔子尾巴,清明前必须播完种子,山东平邑的丹参户那年抢墒播种,结果比邻村早收半个月,刚好赶上高价期。 -
玩转"乾坤大挪移"
辽宁阜新有高手在玉米地套种知母,既不耽误粮食收成,又能多赚药材钱,这招叫"天地双收",但得记着:高秆作物配低矮药材,不然阳光都被抢走了。 -
土法子治大病
内蒙药农对付黄芪蚜虫有绝招:烟丝泡水喷叶子,比农药管用还省钱,老话讲"偏方气死名医",种地也得攒些土方子。
销售渠道藏金矿
2016年电商刚冒头,安徽亳州的小赵在网上卖自家黄芩,价格比药贩收购价高出三成,现在回头看,那年正是布局线上渠道的最佳时机,鲜货卖给加工厂,干货直供大药市,这才是双赢买卖。
血泪教训比真金贵
-
重茬种植要命
河北安国有人连着三年种同块地的菊花,结果产量腰斩,老祖宗说的"换茬如换命"真不是吓唬人。 -
贪多嚼不烂
内蒙有老板一口气包三千亩地种人参,结果管理跟不上,烂根烂出心脏病,新手千万别学这种"蛇吞象"操作。 -
合同陷阱要当心
吉林有药农签了保底收购合同,结果药商把"统货"标准定得比针眼还细,最后七成货被压价,白纸黑字要抠明白!
现在回头看2016年,那些在寒风中弯腰刨药材的身影,哪个不是揣着本"致富经"?种地和炒股道理相通,既要看准趋势,也得沉得住气,下次去中药铺抓药,别忘了看看标签——说不定你手里的当归,就是当年某个北方老张家地里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