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抓药时发现砂仁价格差挺大,老板说这是阳春砂仁,那是海南砂仁,可看着长得差不多啊!"不少刚接触中药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作为在药房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药工,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两种砂仁的"双胞胎"秘密,掌握这几个鉴别要点,买药时再也不用担心被忽悠。
看"长相":果实形态藏玄机 老行家都知道,阳春砂仁就像精心编织的迷你花篮,它的果实呈椭圆形,果柄特别短,三颗果子紧紧挨在一起,表面密布着细软的短刺毛,颜色是暖暖的棕黄色,记得上次处理药材时,捏起阳春砂仁总感觉特别扎实,壳硬得像小核桃。
海南砂仁则是个"瘦高个",果柄能长到半厘米,三颗果子间距较大,表面刺毛粗硬扎手,颜色更深带点灰褐,有次帮邻居分拣药材,海南砂仁的果子总容易散开,不像阳春的那样抱团紧实。
闻气味:厨房里的最佳辨别场 要说最靠谱的鉴别方法,非闻气味莫属,阳春砂仁掰开瞬间,浓烈的樟脑香混着柑橘甜香直冲鼻子,放久了整个抽屉都染上这股香味,去年腌制腊肉时,我特意放了几颗阳春砂仁,那香气把肉腥味压得死死的。
海南砂仁就腼腆多了,凑近才能闻到淡淡的草本味,仔细嗅还有点类似薄荷的清凉感,有次煮鱼汤放错用了海南砂仁,喝着总感觉少了那份熟悉的辛香,这才体会到"地道"二字的分量。
比断面:剖开看"内心"更分明 用刀片切开阳春砂仁,立刻渗出浅棕色的油珠,断面外层是薄薄棕皮,里面三层褐色硬壳像盔甲,最中间藏着三室白色种子,记得教徒弟时让他们摸断面,阳春的黏腻感像揉面团,油分特别足。
海南砂仁切开就清爽许多,油润度明显不如,褐色种皮和白色胚乳界限模糊,有次对比试验,同时碾碎两种砂仁,阳春的出油量足足多出一倍,在纸上洇开的油斑像小花,海南的则像星星点点的水渍。
尝味道:舌尖上的中药密码 虽然不推荐直接尝药,但遇到可疑药材时,老师傅们会小心舔一口,阳春砂仁入口辛辣中带甜,嚼着有种吃白胡椒的灼热感,咽下后喉咙留有持久的香气温煦感。
海南砂仁的辣味更冲,带点麻舌的苦涩,回味发凉,有次感冒拿错砂仁煮水,喝海南砂仁那碗时直打喷嚏,这才记住它偏"寒"的性格。
辨产地:道地性里的千年智慧 老药柜上都贴着"阳春砂仁"的标签,这个广东阳春市的特产,就像普洱茶讲究山头,当地特有的红壤和云雾天气,让砂仁积累充足挥发油,我接待过广东药商,他们说离开阳春这方水土,种出来的砂仁总差些火候。
海南砂仁主产琼中、屯昌等地,虽然同属南药,但海岛气候造就不同性格,老辈人常说"阳春治脾寒,海南清胃热",就像川菜和粤菜各有所长。
识价格:市场里的真假博弈 现在市场上阳春砂仁要两百多一斤,海南砂仁只要百元上下,有次见贩子把海南货染黄充数,用湿毛巾擦掉颜色后原形毕露,记住便宜没好货,正宗阳春砂仁从来不会贱卖。
选干货:药房避坑指南 买整颗砂仁要看果柄长短,搓揉时不掉刺为佳,挑片状饮片要选外皮完整、油润光亮的,特别注意海南砂仁常混在春砂里卖,可以闻气味快速筛查——阳春砂仁香气能留在手指上半小时不散。
古法今用:老药工的私房鉴别术 我们那辈学艺时,师傅教用"沉水法":阳春砂仁入水即沉,海南砂仁会浮着打转,还有个土方法,把砂仁放报纸上摩擦,阳春的会留下黄褐色油渍,海南的几乎不留痕迹。
用药门道:各显神通的兄弟俩 别看都是砂仁,用处大不同,阳春砂仁是温中暖胃的高手,炖牛肉汤时放三颗,脾胃虚寒的人喝了直打嗝,海南砂仁更擅长行气消胀,上次邻居术后腹胀,用海南砂仁煮粥两天就见效。
保存诀窍:让药效不打折 存砂仁最怕受潮走味,阳春砂仁要密封冷藏,否则香气跑光变"药渣",海南砂仁相对皮实,但也要放在阴凉处,有年梅雨季忘记密封,阳春砂仁长了白毛,只能忍痛丢弃。
现在市面上还冒出缅甸砂仁、越南砂仁,但万变不离其宗,短柄棕黄阳春贵,长柄灰褐海南廉"这个口诀,再结合气味、断面特征,基本能避开大多数坑,下次去药店,不妨当众检验下店员的专业程度,说不定还能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