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真的能补气血吗?""紫河车到底能不能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充满争议的中药材——胎盘,作为一个研究中药养生多年的自媒体人,我发现很多人对这类特殊药材的认知还停留在古装剧里妃嫔们喝胎盘汤的情节,实际上它背后涉及医学、伦理甚至法律问题。
从"皇家贡品"到现代争议 胎盘入药的历史确实悠久,《本草纲目》里记载着"胎盘乃血肉之属,能补精血",古代皇室把胎盘称为"紫河车",认为产妇服用能调理虚损,我采访过一位老中医,他展示的古籍里详细记录着炮制方法:要用银簪刺破血管放血,再用米酒蒸炖去腥,最后烘干研磨成粉,这些讲究现在听起来都让人脊梁发凉。
不过现代医学打开胎盘成分的"黑箱"后,争议就来了,某三甲医院产科主任告诉我,他们每年都能遇到想私下购买胎盘的家属。"很多产妇不知道,医院处理的胎盘都要经过病理检查,有些存在乙肝、梅毒携带的情况。"这让我想起前年曝光的某网红直播卖"新鲜胎盘胶囊",最后被食药监部门查处的新闻。
市面上的胎盘制品长啥样? 上周我专门跑了趟中药材市场暗访,在角落的柜台上,果然看到标价800元/克的"紫河车",卖家神秘兮兮地说这是"头胎健康产妇"的胎盘,已经用白酒消过毒,但当我追问检测报告时,对方立刻转移话题,其实稍微查资料就知道,2015年版《中国药典》虽然收录了紫河车,但明确要求必须经过病毒灭活处理。
现在更多人接触的是加工过的中成药,比如某补血丸里添加了胎盘成分,包装上却只写着"天然提取物",有位宝妈跟我吐槽,她产后吃的"月子宝"冲剂,喝了两周发现成分表里有胎盘粉末,吓得赶紧停了,这说明监管存在灰色地带,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判断质量。
现代医学怎么说? 为弄清楚真相,我联系了省妇幼保健院的营养科主任,她正在做产后营养干预的研究,数据显示:胎盘含有免疫球蛋白、激素和多种酶类,理论上确实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但关键是这些活性物质经过高温炮制后,存活率不足30%,就像用100度的开水泡蜂蜜,营养成分早就被破坏殆尽。
更值得警惕的是潜在风险,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因私自食用胎盘导致病毒感染的案例有17起,其中最典型的是位新手妈妈,听信偏方生啃新鲜胎盘,结果染上戊肝,整个家庭都被隔离,专家强调:即使是健康产妇的胎盘,离开人体后4小时内就会滋生细菌,除非全程冷链+专业灭菌,否则就是颗定时炸弹。
哪些人还在吃胎盘? 调查中发现个有趣现象:城市白领反而比农村更少接触胎盘制品,在某健康管理群里,90后们普遍觉得"吃胎盘像茹毛饮血",倒是些中年成功人士迷信其"抗衰功效",通过海外代购买所谓的"羊胎盘素胶囊",单瓶价格炒到两千多。
真正还在系统使用的是某些中医诊所,有位民间中医透露,他们只用经过-40℃冷冻干燥的胎盘粉,而且专治虚咳哮喘,但这种做法在西医看来属于超范围用药,因为胎盘的激素含量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就像给糖尿病人喂葡萄糖,效果适得其反。
科学认知三原则 结合多方采访,整理出辨别要点:①看来源是否可追溯,正规药厂会有捐献者体检报告;②查加工工艺,必须标注病毒灭活方式;③认准国药准字,保健食品批号的不能宣称疗效,特别提醒备孕人群,自行服用胎盘可能导致雌激素过量,影响卵泡发育。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件事,去年参加中医药论坛时,某院士提出"建立胎盘捐献体系"的设想,既能避免浪费又能保证安全,目前广州已有医院试点,产妇可自愿将检验合格的胎盘捐给药企,用于制作规范药品,这或许是解开死结的新思路。
最后说句大实话:与其纠结吃不吃胎盘,不如好好吃饭睡觉,优质蛋白通过鸡蛋牛奶就能补充,花大价钱买来历不明的"紫河车",搞不好还落下病根,传统医学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食补不如科学养生,毕竟在显微镜下,那些所谓"神秘疗效"的物质,和普通肉类并无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