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黄芪怎么卖?""当归多少钱一斤?"清晨六点的亳州中药材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裹着药香扑面而来,我攥着相机穿梭在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里,镜头刚对准摊位上码成小山的虫草,就被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师傅叫住:"姑娘,拍药材可得对光,不然拍不出琥珀色的胶质......"
这个藏在皖北小城的市场,藏着太多令人惊叹的视觉盛宴,当我把镜头对准晾晒场时,上百个竹匾整齐排列的场景直接震慑住呼吸——金银花如繁星坠落,三七根似雕琢过的玉石,而枸杞鲜红的颗粒在晨光里泛着玛瑙般的光泽,空气里浮动的不止药香,还有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密码。
■ 摊主手中的色彩魔法 在C区38号摊位前,我遇见了"药材界马蒂斯",六十出头的王婶正用竹耙翻动着晾晒的西红花,暗红色花丝在晨光下舒展成工笔重彩。"这可是伊朗进口的顶级货",她随手抓起一把藏红花撒向篾席,金色花粉簌簌飘落的瞬间,我按下快门的手都忘了颤抖,转角处年轻摊主正在整理铁皮石斛,紫皮石斛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质感,他说这是专门给美妆博主供货的"仙草"。
■ 市井里的百味人生剧场 最动人的画面总在交易间诞生,戴老花镜的爷爷掰开人参断面,对着阳光查看芦头;穿汉服的姑娘捧着装西洋参的油纸袋,和摊主讨价还价时露出梨涡;满头银发的中医边走边掐药材,衣襟沾着三七粉像洒了层雪,有个穿洞洞鞋的小伙特别有意思,举着手机直播"今天带大家看真正的中药材批发市场",背后却是整筐的鹿茸血片。
■ 老物件里的光阴故事 在市场西北角,家传四代的"仁德堂"药铺还保留着明清风貌,斑驳的柜台上,铜秤砣压着泛黄的账本,墙根摞着印有"同仁堂"红戳的陶罐,掌柜老周演示古法碾药时,木碾槽发出悠长的吱呀声,阳光穿过屋顶的亮瓦,在药柜的抽屉上投下细密的光栅。"这紫砂罐可是光绪年间的",他轻抚罐身的包浆,里面装着的阿胶块泛着琥珀金边。
■ 镜头背后的门道 想拍好中药材市场?本地摄影师老李教我个诀窍:上午十点前光线最温柔,逆光拍晾晒场能勾勒出药材轮廓;遇到琥珀色胶质的药材,垫张宣纸立马提升质感;拍交易场景要抓眼神交流,比如药农数钞票时眼角笑出的褶子,不过最珍贵的画面往往在镜头之外——那次追拍野山参时,七十岁的挖参人突然说:"姑娘,这参须不能碰铁器",话音未落就把我的镜头推向一边。
暮色染红药市牌坊时,装卸工开始往货车上搬运麻袋,镜头扫过"天南星""徐长卿"的招牌,某个装甘草的箩筐边缘还粘着半片枫香叶,忽然想起王婶说的:"药材是活的,得用眼睛读它的脾气。"或许我们举起相机时,也在完成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