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中药里有种叫'方虫'的药材,这名字听着怪瘆人的,到底是啥?"其实啊,这说的就是咱们中医伤科里大名鼎鼎的土鳖虫!老辈人管它叫"䗪虫",也有地方唤作"地鳖虫",别看名字接地气,人家可是治疗跌打损伤的千年老字号呢!
要说这土鳖虫的来历,得从《神农本草经》说起,这本上古医书里就记着:"䗪虫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您瞧,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就摸清了它的药性,这虫子白天躲在阴暗潮湿的墙角里,晚上出来溜达,扁扁的身子跟蟑螂有点像,不过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
记得去年邻居王叔翻墙修屋顶摔着腰,老中医给开的方子里就有这味药,当时我还纳闷,这黑乎乎的虫子晒干后真能治病?结果您猜怎么着?连着喝了五天药汤,原本疼得直不起腰的王叔居然能下地遛弯了!后来才知道,这土鳖虫专治闪腰岔气、骨折筋伤,《本草纲目》里都说它能"续筋骨",可不是吹的。
市面上常见的炮制方法是用油炙或者醋淬,我们药店老师傅说,活虫要先用清水洗净,再用黄酒闷润,最后文火焙干,这样处理过的虫体酥脆,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不过现在年轻人看着干巴巴的虫子可能犯怵,其实古时候都是直接用鲜品入药的,李时珍还特意记录过"采得去足,火焙干用"的法子。
说到这虫儿的别名,各地叫法可有意思了,北方多称"土元",江浙一带叫"地乌龟",广东人唤作"簸箕虫",最有意思的是西南地区的老乡,管它叫"臭虫"——虽然跟床上的臭虫不是一回事,但这名字倒是形象,因为这虫子受到惊吓时会分泌带臭味的液体自卫。
您可别小看这毫不起眼的小虫子,现代研究发现它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那个叫"菲牛磺酸"的成分,对促进骨痂生长特别有效,前阵子有个篮球队员崴脚韧带撕裂,西医建议手术,后来改用中药外敷内服,其中就配了土鳖虫粉,配合桃仁、红花这些活血药,愣是把手术给避免了。
不过使这味药可得讲究个"度",老中医常说"虫类药善走窜,用量过大易伤正气",一般煎剂用3-9克就够了,研末吞服的话1-2克就得刹住车,孕妇更是碰都碰不得,这玩意儿活血化瘀的本事太猛,容易动胎气。
现在有些养生节目把这虫儿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包治百病,其实人家主治范围挺明确:《中国药典》里白纸黑字写着"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要针对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这些症候,像老百姓自己泡药酒时,配上当归、川芎、红花这些搭档,确实能缓解风湿骨痛,但要是拿它当补品天天喝,那可就走偏了。
最后说个鉴别小窍门:优质土鳖虫应该是虫体完整、色泽褐黄、腥味不重的,要是闻着有霉味或者摸着发粘,准是受潮变质了,现在市面上还有养殖的品种,功效跟野生的差不多,价格却亲民不少,大家选购时认准GMP认证的厂家就行,毕竟这味"跌打损伤急救员",可是实打实在骨科病房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