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能不能喝中药调理?""喝了四物汤会不会影响到宝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其实不光是中药,所有进嘴的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奶水里,关键要看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
先说个大家最关心的结论:大部分正规渠道开的中药汤剂,只要按医嘱服用,对宝宝的影响比想象中小,但具体到每一味药材,确实存在差异,就像我们平时吃饭,米饭面条不会醉奶,但酒酿圆子就可能让宝宝脸红一样。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药物是怎么在身体里旅行的,当我们喝下中药,有效成分会先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这时候有两种去向:一部分被肝脏代谢掉,另一部分会随着血液循环到处跑,而乳腺组织有个特别之处——它和子宫、卵巢一样,都带着激素受体,有些药物成分特别喜欢往这里聚集。
不过别慌,母乳本身有套保护机制,药物要突破这道防线得过三关:首先是能不能进血液,其次是进血液后能不能存活,最后才是能不能穿过乳腺细胞膜,像常见的党参、黄芪这些补气药材,分子量比较大,能通过的量其实很少,反而是某些挥发油成分,比如薄荷、荆芥里的活性物质,更容易溜进奶水里。
说到具体药材,当归是个典型例子,广东那边爱用当归煲汤,很多宝妈喝完发现宝宝便便变绿了,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当归里的铁质和特殊成分可能改变宝宝肠道酸碱度,但通常不会造成实质伤害,真正要小心的是含生物碱的药材,比如川乌、草乌这类毒性强的,还有附子虽然炮制过,但用量稍大就可能让宝宝心跳加快。
中成药比汤药更难预测,比如常见的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动辄40%,喝下去相当于给宝宝灌了二两白酒,还有阿胶糕之类的滋补品,动物源性成分可能携带激素,长期吃可能导致宝宝出现乳头混淆(频繁吸吮后可能出现乳晕色素沉着)。
那该怎么办呢?记住这三个锦囊: 第一,抓药前问清三个问题:这方子有没有毒性药材?是否需要避开哺乳时段?如果出现腹泻要不要停? 第二,掌握服药技巧,饭后半小时喝能减少胃刺激,喂奶后立即服用可错开药物高峰,像治疗乳腺炎的蒲公英,医生可能会让你顿服,这时候最好把当次奶挤出来弃掉。 第三,学会观察宝宝反应,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哭闹不止、皮疹、拉肚子带黏液,就要警惕是不是药物反应,这时候要记下吃药时间和症状,下次复诊带给医生看。
特别提醒:月子中心推荐的所谓"催乳中药包"要慎用,很多号称通乳的方子含有王不留行、路路通,这些药材确实能促进泌乳,但过量可能让奶量失控,正确做法是找正规医院中医科,说清楚哺乳情况,他们会调整剂量。
最后说个冷知识:咖啡因在母乳中的转移率高达1%-2%,也就是说喝一杯奶茶,宝宝相当于喝了浓缩咖啡,相比之下,常规剂量的中药反而没这么猛,当然这不是鼓励喝咖啡,只是想说不必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