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山里采风,偶然看见几株特别有意思的植物——七片轮生的绿叶托着朵绿莹莹的花,像极了古代灯笼的造型,当地老乡见我盯着看,神秘地说:"这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神药,叫重楼,城里人多半只晓得它的学名七叶一枝花。"
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回家翻县志才晓得,这味被称作"草河车"的药材,在云贵川的深山里已经守护了百姓千年,那些看似普通的根茎,居然能治毒蛇咬伤、高烧惊厥,连跌打损伤都见效,最神奇的是它开花的模样,七片叶子整齐排开,中间孤零零竖起一朵花,活脱脱像戏台上武将戴的雉鸡翎,难怪得了"七叶一枝花"这么形象的名字。
说起这味药的渊源,不得不提东汉医圣张仲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当年张仲景在南阳行医时,遇到瘟疫盛行,很多患者高烧不退,他偶然发现山民们用一种七叶对生的草药煎汤,退热效果奇好,仔细研究后,他把这种草药写入《金匮要略》,取"重楼叠嶂"之意命名,暗合其层层轮生的叶片特征。
在云南傈僳族寨子,老人们至今还流传着"一叶七瓣护心丹"的说法,从前猎户进山前,总要嚼几片重楼叶子防蛇虫,有次遇见被毒蛇咬伤的同行,有经验的老人立刻用石头捣碎鲜根敷在伤口上,不到半刻钟就止住蔓延的乌青,这种救命本事,让重楼成了马帮汉子们褡裢里的必备之物。
不过要认准正宗重楼可得擦亮眼睛,市面上常有人拿相似外形的球药隔重楼冒充,真正的滇重楼叶片油亮带蜡质,根茎断面呈白色细密纹理,老药农教我个笨办法:正品嚼起来先苦后麻,假货只有涩味,去年我去文山考察,见着七十多岁的刘大爷还在用祖传方法炮制,他说关键在"三蒸三晒",这样既能去掉毒性,又保全药效。
现代人研究出这草含着皂苷、甾体化合物等成分,倒是印证了古人的智慧,北京协和医院前几年研发的抗病毒新药,就提取了重楼中的活性成分,不过咱们老百姓更熟悉的,还是跌打酒里泡的那几片弯弯的根,记得小时候见父亲在工地扭了腰,母亲就用重楼配着黄酒给揉搓,三天就能下地干活。
虽说是良药,但也不能乱用,村里王大夫总叮嘱:"是药三分毒",重楼性寒,体质虚寒的人吃了容易拉肚子,孕妇更是碰不得,古医书里早有明训,现在药店里卖的多是切片烘干的饮片,要是想用鲜货,得赶在农历五月到七月花期采摘,这时候药力最足。
最近逛中药材市场发现,重楼价格比十年前涨了十多倍,打听才知道,野生资源越来越稀少,人工种植又特别讲究,必须在腐殖土深厚的山坡,模拟山林环境栽种,稍有不慎就容易烂根,这也应了老话:"物以稀为贵",毕竟凝聚了天地灵气的道地药材,从来都不便宜。
看着抽屉里那包带着山野气息的重楼片,突然想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的感叹:"此药虽生于深山,却能解人间百毒",从张仲景到现代实验室,这株七叶一枝的仙草,默默见证着中医药传承千年的生命力,下次再遇见它,定要细细端详那轮生的叶片,仿佛在读一部写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