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一)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话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话真不是唬人的,前阵子我陪邻居王大爷去抓药,老中医盯着方子嘀咕:"大黄才3克?这哪是治病,分明是逗着玩呢!"果然王大爷回家煎了三天药,便秘半点没缓解,后来我才知道,这大黄用量不到5克就是"梳梳头",顶多润肠;得用到10克以上才真能"铲铲土"通便,今天咱们就唠唠中药用量里的门道,别看都是些草根树皮,用量差一点,效果能差出十里地!

大黄:3克通便,15克打瘀

这味药最有意思,药铺掌柜都说它是"变色龙",小剂量用就像春风拂面,重剂量下却如雷霆万钧,我见过老中医开3克大黄配火麻仁,专治老年人肠燥便秘,这叫"增水行舟";要是碰到跌打损伤淤血肿痛,剂量直接飙到15克,配上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效果翻倍。

去年诊所来了个货车司机,腿上被重物砸得青紫肿大,大夫开了15克大黄配当归,特别嘱咐要喝热药,结果三副药下去,淤血散得干干净净,要换成3克大黄?估计只能给血管挠挠痒,不过大黄这脾气暴躁,20克往上走就得小心拉肚子,体虚的人更要慎用。

石膏:5克退虚热,30克救高烧

都说石膏是"清热大将军",可这将军也得看带多少兵,我师公有个绝活,用5克煅石膏配麦冬,专治更年期潮热,既不伤胃又能引虚热下行,但要是遇上乙脑高烧40度的急症,他敢下30克生石膏,再加上知母粳米,这就是"白虎汤"的架势,药锅咕嘟咕嘟冒热气,喝下去半小时就能退烧。

前村有个小孩高热惊厥,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15克石膏,结果烧是退了,但退得不彻底,半夜又烧起来,老大夫一看直拍大腿:"这时候就要豁出去用30克!"果然加大剂量后药到病除,不过石膏性寒,用量过了头容易伤胃阳,那些天天喝冰可乐的小伙子,用3克试试水深烫浅就行。

红花:1克养血,10克破瘀

妇科圣药红花最懂"量变引起质变",我见师父给面色苍白的姑娘开益母草颗粒,里面只掺1克红花,说是"像春雨润大地",专治月经量少色淡,可要是遇到血块紫暗、痛经难忍的,剂量直接拉到10克,这时候红花就像洪水冲堤坝,把淤血冲得干干净净。

去年美容院流行红花泡脚,有个姑娘听信偏方用了50克,泡完脚底像被火烧似的疼,其实红花常规用量就3-9克,超过这个量反而容易破血太过,我师父常说:"用红花就像喝酒,小酌活血,大醉伤身。"那些手脚冰凉的体质,用3克配艾叶生姜,泡完脚浑身暖洋洋;要是有子宫肌瘤的,才需要用到10克配合三棱莪术。

黄芪:5克补气,3克固表

这"补气大王"的用法最考验医家功夫,我见师父给办公室白领开补中益气汤,黄芪只用5克,配上白术防风,说是"像给轮胎打气,补足就不漏",专治反复感冒,可遇到肾病水肿的病人,黄芪量就跳到30克,这时候它就像防洪大堤,把蛋白尿死死压住。

村里张奶奶常年喝10克黄芪煮水,脸色红润得像个水蜜桃,但上个月她贪心加到30克,结果晚上睡不着觉,原来黄芪量大升阳,阴虚火旺的人根本扛不住,我师父总提醒:"用黄芪要像掂羽毛,轻了飞不起来,重了折翅膀。"那些爬楼梯喘半天的,用15克炖鸡正好;要是手术后遗症体虚,才需要用到30克以上。

细辛:1克通窍,3克穿骨

这味药可是"行走的火药桶",剂量稍微冒点头就出事,我亲眼见过老中医用1克细辛配薄荷,治疗感冒鼻塞,患者闻着药香打个喷嚏就好了,但要是遇上顽固性偏头痛,他就敢用3克细辛炖猪蹄,这时候药性就像钻地弹,直捣痛处窝囊。

不过细辛这脾气太烈,3克已经是安全线边缘,前几年有报道说有人用20克细辛泡酒,喝得肾脏衰竭,药典》早给它上了紧箍咒:内服不能超过3克,我师父常说:"用细辛要像拆炸弹,既要敢剪红线,又不能碰雷区。"那些老寒腿的患者,用1.5克细辛泡脚正合适;要是想用它治风湿关节痛,必须搭配防风羌活才能稳住阵脚。

中药用量讲究"毫厘千里",同样一味药,用对了量是良药,用错了量就可能变成毒药,就像炒菜放盐,少了寡淡无味,多了咸得齁嗓,下次抓药别光盯着药名,多问问大夫:"这剂量够劲不?"毕竟中药不是零食,差一克两克真能要命!下期咱们继续聊更多中药的"剂量密码",关注我,带你揭开中医不传之秘的面纱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