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药"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就跟去菜市场买菜差不多道理,上周陪老妈去中药店抓调理肠胃的药,发现柜台前的老师傅边称药边念叨:"当归要切片,陈皮得掰小块,这茯苓块大的还得敲碎......"当时我就懵了,原来抓中药不是简单装袋称重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抓中药那些门道,保准你下次去药房不露怯。
抓药前的准备工作 老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中药也得备齐家伙什,记得第一次帮邻居阿姨抓药,她非让我带个帆布袋,结果抓完三七、龙骨这些硬货,袋子底直接漏了,现在才明白,抓药最好用透气的棉布袋,实在没有马夹袋也行,但千万别用塑料袋——闷出水汽容易坏药材。
最关键得问清楚医生有没有特殊交代,就像上次大夫特意嘱咐我:"那个先煎的矿石类单独包,后下的薄荷要临出锅前放。"要是把龟板和薄荷混着一起煮,那药效可就打折扣了,现在很多中医院都会在药方上盖章标注,拿药时一定瞪大眼睛看清楚。
抓药时的5个诀窍
-
看药材新鲜度 抓药别光盯着秤,眼睛得比秤还尖,上个月陪我大姨抓阿胶,她捏着驴皮胶对着灯照了半天:"你看这琥珀色多透亮,闻着还有股豆油香,准是好货。"老药师在旁边点头:"您老太太火眼金睛,这可是今年新熬的。"
-
认准炮制方法 同是山楂,生山楂消食,炒山楂收敛,去年抓健脾药时,大夫特意交代:"焦神曲要现炒的,药房现炒的最香。"后来才知道,很多中药材都得现用现制,放久了药性就跑了。
-
注意配伍禁忌 老辈人常说"十八反十九畏",可不是闹着玩的,有次抓感冒药,老师傅突然拦住我:"你这里面有人参,咋还配了五灵脂?赶紧找大夫改方子!"后来才知道这两味药搁一块会抵消药性。
-
特殊药材特殊处理 像车前草这种蓬松的药材,得用纱布包着煮,去年抓治痛风的药,老师傅教我:"把这威灵仙根须缠在吸管上,喝汤药时当吸管使,专治手指关节痛。"
-
分量把关有技巧 别以为电子秤就准,老药房的戥子(deng zi)才靠谱,上次抓酸枣仁,老师傅边晃荡小铜秤边念叨:"宁舍三钱不少一两,安神药差不得半钱。"
回家后的保存讲究 抓回来的中药可得伺候好,不然受潮发霉就白搭了,教大家个土办法:把花椒揣在药袋里能防虫,放冰箱冷藏室比冷冻室强——冻过的药材容易碎,药汁也难熬出来。
煎药的隐藏学问 很多人以为抓完药就完事了,其实煎药才是技术活,我家祖传的陶药罐,奶奶用了三十年还舍不得换,头煎用清水二煎用开水,这是老药师透露的秘诀,上次煎何首乌没注意,粘锅底烧出个黑洞,好家伙整整一碗药废了。
特别要说下"先煎后下"的门道,像石膏、牡蛎这类矿石贝壳类,得先炖半小时再下其他药,而薄荷、钩藤这些挥发性强的,得等关火前5分钟才放,有次急性子把全部药一股脑煮,结果砂仁的香气全跑光了。
聪明抓药的小窍门 现在好多中医院都能代煎药,懒人福音,不过老药师提醒:鲜药现煎最好,代煎的真空包最多放冰箱七天,还有抓药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药忌萝卜白菜吗?"省得回家喝药时瞎忌口。
最后说个冷知识:抓完药别急着走,记得核对药方,有次药房小妹把苍术看成白术,要不是我多嘴问一句,这燥湿的药可就变健脾的了,抓中药就像做菜,差一味调料都影响口感,更别说救命的药了,记住这些门道,以后抓药心里就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