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药箱时,发现这几味中药正好凑齐,索性拍了组照片,和大家聊聊它们的妙用,咱们老百姓家里常备的中药材,看似普通却藏着千年智慧,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药食同源"的宝贝到底该怎么用。(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依次是人参、当归、枸杞、黄芪、茯苓,都是我亲自去药材市场挑选的正宗货)
先说这"百草之王"人参,上个月陪老妈去中医院调理,老中医说气虚体弱最适合含片人参,你们看(图2细节图),真正的野山参表皮有螺旋纹,参须上还有珍珠点,不过现在市面上多是园参,挑的时候要选主根粗短、须根完整的,我一般把人参切片后泡水喝,或者炖鸡汤时放两三片,那汤味瞬间就醇厚了。
再说这"妇科圣药"当归,记得闺蜜痛经那会儿,我妈就给她煮过当归鸡蛋红糖水,这味药特别有意思,整根晒干后散发着淡淡的甘香(图3特写),药店老板教我,当归头偏补血,当归尾活血,整支药效最均衡,我现在每月生理期前都会用当归、红枣、桂圆煮茶,确实感觉手脚不再冰凉。
讲到枸杞可别小看这红彤彤的小果子(图4对比图),上次去宁夏出差才知道,正宗枸杞是扁椭圆形的,泡水后会上浮,那些特别鲜艳的可能硫熏过,咱们要买略带灰白的天然货,我每天抓一把嚼着吃,或者拌酸奶,坚持半年感觉眼睛不干涩了,不过感冒发烧时记得停吃,不然容易上火。
黄芪这味"补气高手"可有意思了(图5切片展示),广东人爱拿它煲汤,北方人常用它泡水,我试过把黄芪和鸡肉一起炖,汤面会浮层油花似的"黄芪甲苷",中医说气虚的人适合喝黄芪粥,就是把黄芪汁拌在小米粥里,有次熬夜加班后喝了一周,确实没再心慌气短。
最后说茯苓,这看着像土豆片的东西(图6断面图)其实是松树根上的真菌,老中医教我辨别好坏:断面雪白、质地坚硬的是上品,湿气重的时候,我会用茯苓粉掺在面粉里做馒头,或者煮薏米粥时加一把,去年梅雨季节坚持喝,关节酸痛的毛病居然轻了。
把这些药材组合起来更妙,比如经典的"四君子汤",人参、黄芪补气,茯苓祛湿,甘草调和,我改良了个懒人版:把四样药材装进茶包,每天办公室泡水喝,有次感冒后期总乏力,连喝三天果然精神了,不过要提醒大伙,这些补药最好白天喝,晚上可能会太兴奋睡不着。
存放也有讲究,人参要密封冷藏,当归得阴晾干燥,枸杞记得封口防潮,我专门买了棕色玻璃瓶分装,贴上标签和购买日期,有次发现去年的黄芪泛黄,赶紧扔掉换新的,毕竟药材放久有效成分会流失,可别因小失大。
这些年研究中药养成个习惯:家里常备"小五行"组合,春天用枸杞菊花明目,夏天喝黄芪红枣补气,秋燥时炖雪梨人参,冬天煮当归生姜暖身,每次朋友问养生秘诀,我就掏出这些宝贝现身说法,其实中药不神秘,关键要懂点搭配常识,就像老祖宗说的"药食同源",吃对了就是最好的养生。(全文配图均来自手机实拍,点击可查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