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国药,还是亳州全",这句流传在药商之间的俗语,道出了安徽亳州在中国中药界的江湖地位,这座被称为"中华药都"的小城,到底藏着哪些宝贝药材?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亳州最出名的四大"明星"中药材,看看这些救命的草根树皮背后藏着多少故事。
【亳芍药:白花仙子的千年情缘】 要说亳州药材的头把交椅,非芍药莫属,不过这里说的可不是公园里赏花的赤芍,而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白芍,走在亳州街头,随处可见晾晒芍药的竹匾,像给城市铺上了一层白玉盘,老药农告诉我,亳芍药讲究"春采根、夏采花",但真正上等的白芍要长够三年,霜降后挖出的根才最瓷实。
亳州人种芍药的历史能追溯到汉朝,《本草纲目》里就夸它"补血柔肝",现在走进十八里镇的芍药基地,万亩白花齐放时,就像给大地盖了层雪被,药贩老李说,他们收芍药要看"菊花心",断面像菊花纹的才是好货,有意思的是,这里连相亲都要看家里种了多少亩芍药,可见这味药材在当地人心里的分量。
【亳牡丹:凤丹皮里的皇家血脉】 别以为牡丹只能看花,亳州牡丹可是浑身都是宝,这里的牡丹皮叫"凤丹皮",光听名字就带着贵气,老辈人说,亳州牡丹是杨贵妃老家的品种,当年进贡长安的牡丹皮都要盖"亳"字戳,现在去五马镇,还能看到药农家墙上挂着的牡丹木铲,据说用百年老树做的铲子剥皮最地道。
刨牡丹皮是个技术活,清明前后挖出的根皮最厚实,有经验的药农三铲下去,整根牡丹像甩葱一样完整出土,新鲜丹皮要趁太阳晒成"铜锣形"才算合格,摸起来硬邦邦,折断时却脆生生,现在凤丹皮不仅入药,还做成牡丹花茶,泡开来朵朵盛开,喝着花茶聊着牡丹故事,这才是亳州人的慢生活。
【亳菊:藏在茶杯里的黄金甲】 亳州人喝菊花茶不讲究玻璃杯,直接抓一大把冲进搪瓷缸,美其名曰"洗肝茶",这里的菊花不是观赏用的绣球菊,而是瓣厚如指甲的亳菊,老中医说,亳菊朵小芯黄,泡出来的水金灿灿,专治眼睛干涩,每年霜降前,薛阁塔下的菊花田就像铺了层金箔,药商们举着放大镜来挑"千朵菊"——每朵花恰好一千个花瓣。
最绝的是亳菊的保存法子,用稻草捆成"菊把子",挂在屋檐下风干,有年遇上梅雨,整条街的菊花都长了绿毛,药商们急得跳脚,后来发现发霉的菊花反而清热效果更好,从此"霉菊"成了特色药方,这大概就是因祸得福吧。
【亳花粉:美容达人的千年秘方】 说到亳州花粉,姑娘们眼睛都亮了,这里的松花粉要清晨带露水采,用竹筛接着松树摇下来的"金粉",老师傅说,好花粉要过三道筛:粗筛去杂质,细筛除尘土,最后用丝绵过滤才能得到"流金粉",现在直播间里卖的破壁花粉,祖宗辈辈都是这么手工收来的。
最传奇的是"花粉西施"的故事,说是清朝有个脸上长斑的宫女,用了亳州进贡的花粉膏,三个月就变得面若桃花,现在华祖庵门口还有家百年老店,用古法做花粉蜜丸,排队的姑娘比庙会还热闹,不过真行家都知道,最好的花粉不在药店,在清明节扫松树那几天。
这四大药材只是亳州药库的冰山一角,在康美中药城转一圈,你能见到会"跳舞"的首乌(煮药时上下翻腾),能尝到辣嗓子的杜仲皮,还有泡酒用的海马海龙在玻璃罐里摆造型,不过要认准正货,记住老药商的话:"亳药看四宝,一尝二泡三火烧"。
下次去亳州,别光顾着看花戏楼,去十九里镇的药材街逛逛,跟着老药农学学怎么"看须辨参",在药市里听听南腔北调的讨价还价,保管你回来也能当半个药材通,毕竟这座城里连空气都飘着药香,呼吸几口都能治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