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李的手机被打爆了!作为安国本地经营中药材生意十多年的老板,他明显感觉到今年市场有点"发疯"。"每天至少十几个电话问收货,连以前只做花草茶的同行都开始打听黄芪行情。"他叼着烟坐在堆满党参的仓库前,脚下的电子秤正闪着红光。
在安国这个"千年药都",中药材收购向来是门学问,但今年不同往常,从清明到现在,各大药行门口停满了挂着外地牌照的大货车,老张家的摊位上,两个小伙子正对着成捆的苍术拍照发群:"山东的王总,您要的二十吨货已经装车!"这样的场景在安国国际中药城每天都能看见。
为啥今年药材收购这么疯?老李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去年冬天北方干旱,甘肃当归减产三成;云南三七遭遇冻害,品相好的统货涨到每公斤200多,更关键的是,国家最近连发三个中医药振兴文件,连带着药企都在拼命囤原料。"现在手里没货的老板,晚上睡觉都得睁只眼!"说这话时,他正指挥工人把刚收到的连翘倒进烘干机。
药农老周昨天刚卖了两亩地的黄芩,价格比去年高了四成。"往年都是药贩子压价,今年还没抽穗就有人来订。"他蹲在地头数着厚厚一沓钞票,背后山坡上,雇来的采药工正比赛似的割着柴胡,不过老周也有愁事:村里年轻人全出去打工了,六十岁以上的采药人占了一半,"再过几年,怕是有钱也收不到好药了"。
在安国数字中药都的交易大厅,电子屏上的价格每分钟都在变,做陈皮生意的赵姐指着屏幕说:"你看这个猫爪草,早上还是85,中午就跳到98!"她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产地代办的电话,现在最担心的不是收不到货,而是收到掺假的货,上周她收到批半夏,切开发现里面是用土豆做的假芯,"这种缺德事每年都有,今年尤其多"。
药商们现在见面不聊家常,开口就是"有渠道吗",做出口生意的吴总刚从越南回来,带回二十吨肉桂的订单。"现在东南亚的客商都绕开中间商,直接来安国找现货。"他电脑里存着三十多个国际采购商的联系方式,微信聊天记录里满是英文和阿拉伯语的询价,但让他头疼的是,国内物流成本涨得厉害,冷链运输费比去年贵了六成。
老行家们提醒新手:这波行情看着热闹,其实暗藏风险,安国中药产业协会的老陈秘书长透露,他们正在建立溯源系统,"以后每批药材都要有DNA身份证",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新玩法,有人搞起了"药材期货",有人建起了恒温仓储库,但最实在的还是老李说的:"别贪多囤货,现金为王,这行永远都是见好就收。"
太阳西斜时,装卸工们还在往卡车上搬货,交易大厅的广播不断重复着"请未交款客户速到财务处",在这个飘着药香的城市里,每个人都在中药材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正如药农老周说的那句朴实话:"土地不会骗人,但人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