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州中药材种籽公司,20年扎根乡土,让道地药材惠及千万家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11 0
A⁺AA⁻

"老李啊,今年咱家的白芍又丰收了!"安徽亳州十八里镇的药农张大姐捧着手机,给毫州中药材种籽公司的技术员发来照片,画面里,拳头大的白芍根块堆成小山,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棕黄色,这已经是她连续第八年用这家公司的种籽,从最初两亩试验田到如今二十亩规模化种植,张大姐靠种药材盖起了小洋楼。

藏在乡村公路边的"种子王国"

毫州中药材种籽公司的门脸并不起眼,要不是门口挂着褪色的"全国十佳中药材种苗基地"铜牌,很难想象这间两层小楼里藏着整个华东地区最全的药材种子库,推开吱呀作响的木质大门,迎面就是三排顶到天花板的铁皮柜,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手写标签:亳菊、丹皮、芍药、板蓝根......足足两千余个品种。

"这些都是咱们自己培育的当家品种。"创始人李国华抚摸着抽屉里的密封袋,像对待孩子般温柔,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皮鞋上还沾着新鲜泥土,刚从地里回来,203年,他辞了城里药厂的技术员工作,揣着祖传的《本草纲目》回到老家,在质疑声中建起亳州第一家专业药材种籽公司。

一粒种子背后的"硬功夫"

在种籽公司的实验室里,技术员小王正对着显微镜数种子胚芽。"每批种籽都要经过发芽率、净度、含水量三重检测。"他举起培养皿,里面整齐排列着100粒白芷种子,"达到95%以上发芽率才能入库,这是底线。"墙上挂着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恒温库里的温度湿度:18℃、65%,这是最适合种籽储存的"黄金参数"。

公司后院晒场上,几位老药农正在挑选丹皮种苗,他们每人面前都有一把特制卡尺,专挑直径0.8-1.2厘米的健壮根茎。"嫩了容易冻伤,老了活性不足。"72岁的陈师傅边说边把不合格的苗子扔进竹篓,他在这行干了四十多年,是公司特聘的"火眼金睛"。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种药材不是养花,得懂天时地利人和。"李国华的手机里存着386个乡镇联络员的电话,哪个村下冰雹了,哪块地积水了,他比气象台还清楚,去年涡阳暴雨,他带着技术员连夜开车送防水布,在齐腰深的水里帮药农抢救种苗。

公司有个"铁规矩":新品种推广前必须先试种三年,2019年引进的黄精新品种,在五马镇的试验田里反复改良,调整株距、施肥量、遮阴度,直到亩产稳定在2000斤以上才向市场推广。"我们宁可少赚点,也不能让药农血本无归。"李国华指着墙上的地图,上面插满红色小旗,标记着合作种植基地。

直播间里的"新农人"课堂

下午三点,公司的抖音直播间准时开播,主播不是网红脸,而是满脸晒斑的技术员王哥。"老铁们看好了,这是正宗的亳菊秧苗,移栽时记住三指法——根须留三寸,埋土压三下,浇水要浇透..."镜头扫过身后的育苗床,嫩绿的幼苗顶着水珠,弹幕瞬间刷起"666"。

这种接地气的直播每周三次,从选种技巧到病虫害防治,从市场行情到政策解读,堂堂都是干货,山东的赵老板通过直播学会套种技术,去年把丹参和金银花间作,亩均增收3000元。"现在买种籽还送技术套餐,比请专家便宜多了。"他笑着签收最新一批种籽。

一粒种子撬动的乡村振兴

在魏岗镇的扶贫基地,残障村民小周正在给白芷除草。"公司免费提供种籽和技术,我家的大棚一年挣八万。"他小心地剪开过剩的叶片,动作已经十分熟练,这样的帮扶基地在亳州有三十七处,带动2000多户困难家庭脱贫。

公司的荣誉墙挂着特殊奖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李国华最骄傲的,是办公室抽屉里那叠泛黄的感谢信。"有封信让我看哭了,药农把孩子升学的喜讯第一个告诉我,说'是您给的种子钱'。"他说这话时,眼睛微微发红。


如今走进毫州中药材种籽公司,不仅能闻到淡淡的药香,还能看到年轻人进进出出,95后农学硕士小林正在研发种籽智能分拣系统,00后主播小雪忙着剪辑短视频教程,老李的儿子李明从英国留学归来,带回了区块链溯源技术——扫码就能查看种籽的"前世今生"。

"种籽是药材的芯片,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买卖。"李国华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装满种籽的货车驶向远方,二十年光阴,这个曾经被嘲笑"不务正业"的中年人,用一粒粒黑色、棕色、黄色的种子,在黄淮平原织就了一张致富网,那些深扎在泥土里的种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