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低价运行的中药材盘点,市场寒冬下的生存法则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9 0
A⁺AA⁻

市场寒流来袭,中药材价格集体"降温"

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许多前几年还风光无限的品种突然跌入谷底,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这些传统药材集散地,每天清晨都能听到药商们唉声叹气:"这价钱,连运费都赚不回来!"云南的三七种植户老李蹲在田埂上猛抽旱烟,望着满山的三七发呆——去年还能卖到每公斤200多元的七头子,今年收购价直接腰斩。

这种集体降价潮不是偶然,据当时药通网数据显示,超过60%的大宗药材品种价格跌幅超过30%,其中不乏太子参、党参、黄芩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药材,在安国药材市场,平时热闹的炒货区冷清得能听见苍蝇飞,几个操着各地口音的药商围在一起打牌,聊起行情就摇头:"现在谁敢囤货?搞不好裤衩都得赔进去!"

价格跳水的幕后推手

这波寒潮背后藏着多重因素,首当其冲的是盲目扩种带来的恶果,比如云南文山的三七,2013年每亩收益最高时能到4万元,吓得周边县市跟风种植,到2017年种植面积翻了三倍,结果市场消化不了,大量鲜三七积压在冷库里,价格自然崩盘。

政策变动也给了致命一击,2017年国家严打中药材染色增重,以前靠硫磺熏蒸"美容"的劣质货彻底失去市场,甘肃陇西的党参种植户王大哥就栽了跟头,他家精心养护的无硫党参反而比不过隔壁村用药水浸泡的"漂亮货",最后只能忍痛贱卖。

更让人揪心的是市场需求端的突变,那年中药注射液安全问题频发,多个大品种被限制使用,导致金银花、丹参这些抗病毒药材销量锐减,河南封丘的金银花合作社负责人至今记得,原本抢手的头茬花突然没人要了,冷库里堆着几十吨干花,每天看着都心焦。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低价明星"

在众多跌价品种中,有几个特别典型的"惨案"。

三七:这个曾经的"药市黑马"在2017年上演高台跳水,文山州砚山县的种植基地里,挖机正在铲除过剩的三七棚,农户们把挖出来的块茎直接喂猪,当年120头春三七从巅峰期的300多元暴跌至80元,很多种植户连化肥钱都没收回。

党参:甘肃渭源的党参交易市场,往常此起彼伏的竞价声变成了零星的询价,中等条党参从每公斤60元跌至25元,药贩们开着货车转悠半天,最后扔下一句"爱卖不卖"就走了。

黄芩:河北安国地产黄芩更是惨不忍睹,统货价格从28元跳水到8元,种植大户老张站在自家晾晒场前,看着金灿灿的黄芩片子发愁:"这价格还不够支付人工费,不割亏本,割了更亏。"

产业链上的生死博弈

价格崩塌像多米诺骨牌般冲击整个行业,在产地,药农们开始毁树种菜,云南有些寨子甚至重回刀耕火种的老路,药商们转型卖保健品,安国药材街突然出现好多"玛卡专卖店",制药企业则趁机压价收购,某上市药企采购经理直言:"现在就是我们买方市场,不降价就换供应商。"

但危机中也有逆势操作的聪明人,四川彭州的川芎种植户老陈就联合同行成立合作社,把鲜川芎加工成饮片直供药店,避开中间商赚差价,浙江磐安的"江南药镇"则玩起旅游牌,把梯田药材基地变成网红打卡点,游客们既能赏花又能买地道药材。

寒冬里的破冰之道

面对行业洗牌,各路人马都在摸索出路,专家们建议药农"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如改种稀缺的重楼、白及等品种,安徽亳州还出现"共享仓库"模式,小农户凑钱租大冷库,降低成本抗风险。

深加工成了新风口,贵州某苗药企业把滞销的艾草做成艾灸贴,通过电商卖到全国,甘肃定西更是把马铃薯和中药材套种,地上收土豆地下挖当归,硬是闯出条新路子。

政策层面也在发力,2017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定制药园"计划,鼓励药企直接包销农户药材,云南白药就在文山搞了个万亩三七GAP基地,让药农吃上"定心丸"。

回暖信号与未来展望

到2017年底,部分品种开始触底反弹,家种秦艽从18元回升到35元,猫爪草更是从10元飙升到65元,嗅觉灵敏的浙江药商老周回忆:"那时候谁胆子大敢收猫爪草,半年就赚过去三年的钱。"

这场行业震荡最终催生了升级转型,如今走进亳州药市,再也看不到当年那种疯狂炒货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包装和追溯二维码,经历过阵痛的药农学会看合同种地,药商们也更注重质量而非单纯赌行情。

回望2017年的行业寒冬,就像老中医说的"物极必反",那些挺过难关的品种,如今都修炼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从业者来说,或许正是这场危机教会大家:中药材生意不是赌局,而是需要敬畏规律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