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药材收购市场价格过山车,种药老张这一年经历了啥?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张,你家的知母又滞销啦?"村口小卖部老板的一句玩笑话,让正在喝闷酒的张德贵把酒杯往桌上一顿,这个在太行山脚下种了二十年药材的汉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栽在最熟悉的生意上。

靠山吃山的老把式遇上新行情 在河北安国、涉县、蔚县这些中药材主产区,像老张这样的药农原本过着"看天吃饭"的安稳日子,清明前后挖防风,伏天采收柴胡,白露时节收黄芩,靠着祖辈传下的种植手艺,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却也有滋有味,可最近三年,手机里突然多出来的药材收购群,彻底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去年春天,老张看着群里每天跳动的连翘价格直冒冷汗。"前一天还八毛钱的统货,第二天就涨到一块二!"他狠心把晾晒好的二十吨连翘压着没卖,想着等价再高点出手,谁料一场倒春寒让河南产区减产,价格直接飙到两块五,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家存的药材已经泛油变质。

藏在大山里的"晴雨表" 在涉县偏城镇的收购站,老周指着墙上的曲线图跟记者唠嗑:"你看这黄芩价格,就跟过山车似的。"2022年雨季提前,导致华北多地根茎类药材发霉,黄芩价格从每公斤18元蹿到35元,可到了2023年,陕西、甘肃的新产区崛起,价格又被打回22元的原形。

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是全国中药材市场的风云变幻,安国作为"千年药都",现在每天都要吞吐上千吨药材,那些操着各地口音的收购商,手机里装着二十多个产地的实时报价群,哪个产区下雨、哪块地减产,价格立马就有反应。

药农的"信息战"与收购商的"心理战" 老张现在养成了个新习惯:每天凌晨四点准时打开三个植保无人机厂商的APP,查看自家药材地的卫星图像。"叶片发黄、长势慢这些毛病,以前要等到挖出来才知道。"他摸着手机里的气象预警截图苦笑,"现在倒是能提前知道要减产,可市场上的人都精着呢。"

收购商老李则有本难念的经,去年他赌酸枣仁涨价,提前三个月给赞皇县的农户发了定金,结果山东产区丰收,价格不升反降,最后只能咬牙把三百多万斤存货砸在手里。"现在收药就像炒股,不仅要看天气预报,还得盯着期货市场的动向。"

政策春风里的新玩法 2023年河北省出台的《中药材产业振兴方案》让老张看到了转机,政府补贴的烘干机让他不用再担心阴雨天,新建的冷库解决了储存难题,最让他高兴的是农业局组织的"药材价格指数保险"——每年交点保费,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约定价格,保险公司就赔差价。

在安国数字中药都的交易中心,电子大屏上跳动的不仅是价格,还有质量追溯码,年轻药商小王演示着手机APP:"现在扫个码就能看到药材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数据,再也不用担心收到硫磺熏过的次品了。"

山里人的突围战 老张现在成了村里的"信息员",每天把各产地的行情编成顺口溜发在村民群里,前些天他试着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采挖知母的过程,没想到引来好几个外地药商私信询价。"原来咱这深山里的宝贝,也能通过手机卖出好价钱!"

夜幕降临时,收购站的灯光还在亮着,老周指着院里码成小山的药材箱说:"明天又有三车发往亳州的货,现在物流快得很,上午装车下午就能上交易所的电子盘。"远处传来的最后一趟运药车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