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超实用的中药材指南,不管是想调理身体还是做美食加点料,这篇都能帮你搞懂常见的中草药,咱们边看边聊,保证你看完就能当半个"中药通"!
【第一部分:补气养血类】
-
黄芪(口芪) 这个长得像鸡腿的药材是补气界的扛把子!炖汤放几片,特别适合熬夜后脸色发黄、容易累的朋友,注意高血压患者要少用,它就像手机充电宝,给身体充满电。
-
当归(秦归) "归"字就说明它有多重要!女性调理必备,炖鸡汤时加两片,痛经、手脚冰凉能缓解,新鲜当归带点甜味,晒干后味道更浓郁。
-
党参(台党) 补气又平价,熬粥煮汤都能用,和人参比更温和,适合日常保健,记住发黑的别买,选断面有菊花纹的才新鲜。
【第二部分:清热解毒类】 4. 金银花(忍冬花) 夏天必备!抓一把泡茶,喉咙痛、长痘喝特管用,注意别煮太久,开水冲泡就行,像对待绿茶一样对待它。
-
蒲公英(婆婆丁) 路边常见却浑身是宝,叶子能清热,根能消炎,凉拌、煮水都行,但体质虚寒的要少吃,就像冰淇淋不能吃多一样。
-
鱼腥草(折耳根) 争议性选手!西南朋友的心头好,凉拌吃能清肺热,第一次尝试建议从少量开始,那味道确实需要适应。
【第三部分:祛湿化痰类】 7. 茯苓(松苓) "四神汤"里的C位选手!白色块状像云朵,祛湿不伤身,买的时候挑断面雪白的,发黄的可能变质了。
-
陈皮(橘皮) 不是所有橘子皮都能叫陈皮!至少要晒3年以上,泡水喝理气化痰,自己做的话记得选成熟橘子,青橘不行哦。
-
薏苡仁(六谷米) 祛湿明星但性寒,炒制后更温和,煮粥前最好泡2小时,不然很难煮开花,孕妇要少吃,它有点"利"肚子。
【第四部分:活血化瘀类】 10. 川芎(芎䓖) "头痛离不了",但味道够呛!炖肉时放一点点就能去腥,产后调理常用它,不过孕妇千万别碰。
-
红花(藏红花) 分藏红花和普通红花,藏红花贵但效果更好,泡出来的水是金黄色,每次用5-10根就够了,多了上火。
-
丹参(紫丹参) 心脑血管的守护者,泡茶喝能改善血液循环,买的时候选表面红棕色、断面白色的,发黑的别要。
【第五部分:芳香化湿类】 13. 藿香(广藿香) 夏天煮绿豆汤加它超解暑!新鲜叶子揉碎有浓烈香气,干的就差点意思,含挥发油,煮时间别超过15分钟。
-
佩兰(兰草) 祛暑湿的小众高手,和藿香是CP,泡茶喝能除口臭,但味道像混合了薄荷和肥皂,得慢慢适应。
-
砂仁(阳春砂) 煲汤料里的"香水",去腥效果一流,买带壳的更香,敲碎后香气扑鼻,放多会抢味。
【第六部分:止咳平喘类】 16. 杏仁(苦杏仁) 分甜杏和苦杏,药用多用苦的,咳嗽痰多时用,但有微毒不能多吃,每天别超过10克。
-
款冬花(冬花) 专治寒咳,像绒毛球似的,泡水喝前最好冲洗,不然容易卡嗓子,小孩用要减量。
-
枇杷叶(芦桔叶) 毛毛要刷干净!煮水喝润肺止咳,新鲜叶子效果更好,但得在立春前采摘才有效。
【第七部分:消食健胃类】 19. 山楂(山里红) 冰糖葫芦主角!炒山楂消食化积,生山楂活血,胃酸多的少吃,空腹吃更伤胃。
-
麦芽(大麦芽) 淀粉类食物吃撑了就找它,回乳期也能用,注意要买发芽完整的,瘪的没效果。
-
鸡内金(鸡肫皮) 鸡胗里的黄金!磨粉吞服治积食,但处理不好有腥味,建议买炮制过的成品。
【第八部分:安神助眠类】 22. 酸枣仁(山枣仁) 失眠救星!炒熟后碾碎泡茶,对心烦睡不着特管用,要买饱满的,瘪的可能是陈货。
-
柏子仁(侧柏子) 肠燥便秘也能用它,含油脂多,保存时注意防潮,否则容易变质哈喇味。
-
合欢花(夜合花) 泡茶有淡淡香味,能舒缓情绪,新鲜花朵可以做沙拉,但药店卖的多是干品。
【第九部分:收涩固精类】 25. 芡实(鸡头米) 补肾固精的妙物,鲜品可当蔬菜,炖汤时要提前泡发,否则很难煮烂。
-
莲子(湘莲) 去芯才不会苦!炖银耳羹必备,心火旺的连芯一起煮,选颗粒饱满的,空心莲营养差。
-
五味子(北五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泡酒治耳鸣,假的多是用染料染的,买正规药店的才靠谱。
【第十部分:其他常用药材】 28. 甘草(国老) 万能调和剂!熬中药总能看到它,但湿气重的要少吃,吃多了腿可能会肿。
-
菊花(杭菊) 清肝明目就靠它,黄菊散风热,白菊明目好,买花朵完整的,碎的多是陈货。
-
枸杞(宁夏红) 保温杯里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