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挣不到五百块,现在改种黄芩,合作社统一管,收入翻了三倍!"老张蹲在田埂上,手里搓着刚挖出的黄芩根,脸上晒得黝黑却透着喜气,他身后是河北省邢台市百泉中药种植合作社的百亩药田,黄芩、金银花、柴胡挨挨挤挤,风过时药香扑鼻。
这两年,像老张这样的中药种植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冒尖,山东平邑的丹参合作社把药材卖到韩国,云南文山的三七合作社牵手药企搞订单农业,陕西商洛的连翘合作社甚至开起了直播基地,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合作社,正在改写中药产业的基因。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十年前老张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三亩薄田种啥都不够糊口,转机出现在2018年,县里派来农技员老李:"咱这山地种粮食不行,倒是适合黄芩生长。"可乡亲们心里打鼓:种庄稼都赔钱,种药材能行?
老李掏出手机算账:"黄芩苗政府补贴,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每亩成本能降40%。"更让村民心动的是"保底收购"承诺——不管市场价怎么跌,合作社按每公斤8元兜底收,第二年春天,村里23户农民凑出50亩地试种。
"刚开始真熬人。"老张记得头年除草,合作社请来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现场教学,原来黄芩怕积水,得在根部铺层粗砂;病虫害不用剧毒农药,改用苦参碱生物防治,更没想到的是,收割时还有中药厂的技术员驻场,指导怎么保持药效成分。
三年下来,合作社的黄芩在安徽亳州药市打出名声,去年秋收时,某制药企业直接开出每公斤15元的高价,50亩黄芩卖了45万,平均每户分红2万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今年又扩种了200亩,隔壁村都派人来取经。
合作社的"土法子"智慧 在浙江磐安,"浙八味"中药材合作社玩出了新花样,社长王大姐以前是药材贩子,最懂市场行情:"现在药店要追溯源头,我们就在地里装摄像头,扫码就能看药材生长全过程。"
他们琢磨出"药材轮作日历":这块地种过杭白菊,明年改种玉竹,后年再种太子参。"就像人不能总吃一种药,土地也要轮着修养。"王大姐笑着说,合作社还跟省中医院合作,把滞销的茯苓加工成养生茶,价格翻了好几倍。
贵州黔东南的苗药合作社另辟蹊径,苗医老杨带着社员上山采药,用手机拍下植物特征,建成苗药数据库,现在合作社不仅能卖新鲜药材,还开发了苗药香囊、药浴包等旅游产品。"上次昆明来的游客,一口气买了二十个艾草颈椎枕。"老杨边打包边说。
这些"土法子"背后藏着大智慧,山东的合作社搞"药材银行",农户存鲜药收租金,合作社加工后再分销;甘肃的党参合作社联合起来,集体采购农资砍价30%;四川的川芎合作社更绝,用无人机监测墒情,节水效率提高一半。
闯市场的酸甜苦辣 合作社的路不是一帆风顺,前年陕西某合作社的黄连遭遇倒春寒,三分之二绝收。"多亏我们上了农业保险。"理事长刘大哥现在逢人就劝,"种药材就像炒股,得学会分散风险。"他们现在实行"三三制"种植:三成保守品种保底,三成市场热门品种搏高收益,三成试验新品种。
最让合作社头疼的是"假需求"陷阱,安徽某合作社曾接到自称药企的订单,结果收获时对方消失,现在他们学聪明了,"先收30%定金,签合同时要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还要去天眼查验资。"会计小陈翻开厚厚的合同档案。
电商浪潮也冲击着传统销售模式,山西运城的黄芩合作社去年试水直播,结果惨淡收场。"主播说黄芩能治百病,当场被平台封禁。"社长李大姐哭笑不得,后来他们调整策略,请中医师讲解药膳知识,反而带动了黄芪、当归等配料销量。
藏在山沟里的新机遇 眼下,中药合作社正迎来政策春风,农业农村部刚出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明确,对合作社给予最高500万贴息贷款,更让老张们兴奋的是"定制药园"项目——药企提前两年下单,合作社按标准种植,价格上浮20%。
新技术也在改变田间地头,吉林的人参合作社用上智能大棚,湿度温度精准控制;河南的四大怀药合作社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就连老张他们,都开始用微信小程序上报田间管理情况。"前几天专家根据数据提醒该追肥了,不然错过最佳时期。"技术员小王指着手机说。
最让人惊喜的是"中药+"的跨界玩法,湖北某合作社把栀子花做成奶茶原料,与喜茶联名推出"清热去火饮";广西的罗汉果合作社开发了代糖产品,直供元气森林;甚至有人把艾草加工成精油,打入美妆市场。
站在百泉合作社的观景台上,老张望着连绵起伏的药田感慨:"以前觉得中药是玄乎的东西,现在咱也懂了'道地'是啥意思。"山下传来农机轰鸣声,满载药材的卡车正驶向远方,这片曾长满杂草的山坡,如今成了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