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飘千年,匠心铸品质—探秘安徽亳州中药材有限公司的传承之路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板,这黄芪切片怎么透着股蜜香?""您仔细瞧瞧这纹理,可是正宗亳州货。"在安徽亳州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对话上演,这家扎根华佗故里的企业,正用一袋袋药材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故事。

【千年药都长出的新苗】 亳州人打交道的中药材,年岁比公司招牌还大,1998年成立的安徽亳州中药材有限公司,就像棵在药田里长大的树苗,董事长李国华是喝着芍花蜜长大的本地人,父亲那辈就在观堂镇摆药材摊。"小时候跟着大人赶药市,白术、丹皮堆成小山,满街飘着药香。"如今公司展厅里,他最爱给客人看镇店之宝——块百年野山参,玻璃展柜映着三十年来的变迁。

【从地头到车间的蜕变】 走进公司现代化仓库,码成金字塔形的药材垛整整齐齐,质检员王芳正在抽检丹皮,"咱们有二十八道检测工序,农残超标0.1ppm都过不了关",她随手抓起把金银花,花瓣完整带霜,"你看这颜色,机器烘干温度差5度都不行",公司投资2000万建的GMP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正把芍药苷提取到99.8%的纯度,这是传统炮制手艺接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藏在药典里的硬规矩】 在质检中心墙上,贴着张特殊地图——全国道地药材核心产区标注。"亳菊要选十一月初霜后采收的,丹皮必须山东荷泽产的凤丹皮......"质量总监张建国翻开泛黄的《亳州药材炮制规范》,书页间夹着上百张检测报告,去年有批川芎农药残留超标,总经理亲自盯着销毁,"宁可少赚十万,不能砸了招牌",这种较真劲儿,让公司连续八年获得"安徽省质量诚信示范企业"。

【老药工的新算盘】 62岁的陈师傅在炮制车间干了四十年,现在带着智能手表上班。"以前炒白术靠师傅手感,现在温控仪精准到1℃。"他指着滚筒炒药机说,公司开发的"智慧药仓"系统更有趣,湿度感应器实时监控,当归储存湿度超65%自动抽湿,这些改变让传统炮制技艺焕发新生,去年接待了三十多批台湾、香港的中医药考察团。

【药香飘向一带一路】 报关员小刘刚处理完发往泰国的集装箱,里面装着真空小包装的亳菊。"东南亚客户喜欢5克装的便携包,年轻人泡茶喝。"公司外贸部数据显示,近三年出口量年增30%,西洋参、三七等精加工产品最受欢迎,在迪拜健康展上,亳州牌灵芝孢子粉拿下中东地区年度采购大单,包装盒上的二十四节气图样格外亮眼。

【守着老规矩闯新路】 每周三下午,公司二楼会议室都会飘出中药香,这是雷打不动的"百草讲堂",资深药师带着年轻业务员认药辨药。"这是北柴胡的鸽子粪斑,那是南柴胡的纤维性......"培训主管赵敏说,楼下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正在测试冻干技术保存鲜石斛营养,"要让老祖宗的宝贝跟上现代生活节奏"。

站在公司四楼露台,整个亳州中药物流城尽收眼底,远处药商们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商铺间,近处公司刚落成的电商大厦灯火通明,三十年时光流转,这家从三轮车拉货起步的企业,如今把"守正创新"四个字刻进了每味药材里,正如大厅悬挂的那副对联:"遵古法炮制不改初心,借东风扬帆自有乾坤",横批"药济天下"道出了所有亳州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