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徽亳州中药种植基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附官网入口)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走,带你去闻闻千年药香!"这是我第三次到亳州时对朋友说的开场白,这个皖北小城总让我想起电视剧里药铺抓药的场景——柜台后挂着泛黄的药材名录,老师傅戴着铜边眼镜称着当归黄芪,谁能想到,这个被称为"华佗故里"的地方,现在居然藏着全国最大的中药种植秘密?

前年春天我跟着药材商老李的货车进过种植基地,车刚开进十八里镇,空气里就飘着若有若无的草药香,老李指着车窗外成片的绿色说:"瞧见没?那边是芍药花海,这边是板蓝根田,再往前就是金银花大棚。"我探头看出去,果然看见农民们戴着草帽在地里忙活,锄头翻起的泥土还带着潮气。

亳州人种药的历史能追溯到东汉,华佗当年在谯郡行医,用的药材多半就采自附近山野,不过真正形成规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当地老人告诉我,以前都是房前屋后零星种点,自从政府搞"万亩药田"计划,现在光谯城区就有20多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去年我在魏武大道旁亲眼见过机械化播种场景,大型播种机轰隆隆开过,种子随着震动均匀撒入土沟,这场面可比老辈人弯腰点种壮观多了。

要说这里的门道可不少,同样是芍药,在十八里种出来的就叫"亳芍",在五马镇长的又算"五马芍",药农老王给我科普过:"咱这地方黄河故道的沙壤土最养药,加上涡河水灌溉,种出来的芍药根粗皮亮,有效成分比普通货高两成。"他随手掰断株根,断面像大理石纹路似的漂亮,现在基地里都立着小牌子,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这种透明做法让外地药商特别买账。

最近两年明显感觉基地变聪明了,上次去正好碰上无人机喷洒叶面肥,操作员坐在田埂上拿着平板指挥,种植大户陈姐跟我说:"现在手机APP能监测土壤湿度,缺啥营养直接报警。"她打开手机给我看,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曲线,连病虫害预警都有,最绝的是物联网系统,大棚卷帘自动早晚开合,阴雨天补光灯会自动开启,这哪是种地?分明是在搞精密实验。

产业链条也越拉越长,康美药业的生产车间我参观过,清洗、切片、烘干全是流水线作业,最震撼的是他们的冷库,零下25度的环境里码着整齐的药材箱,据说能保鲜储存上千吨中药材,物流园里每天有300多辆大货车进出,装着亳州产的中药饮片发往全国,有个广东药商跟我算账:从下单到收货不超过48小时,运费比从云南发货还便宜。

政府扶持政策确实给力,在谯城经开区办事大厅,我见过"中药种植绿色通道"的指示牌,农业局的小张科长说,现在新品种补贴能覆盖80%的种苗成本,连滴灌设备都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他们正在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负责种植,收获时保底收购,这种抱团取暖的搞法,让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流了。

要是你想亲自考察,记住这个官方网址:亳州中药材产业网,网站上不仅能查到实时药材价格指数,还能看到各个种植基地的VR实景,去年我通过这个平台联系到冯桥乡的芍药合作社,他们寄来的鲜切花让我丈母娘爱不释手,说泡出的花茶比超市买的香十倍。

站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的观景台上,看着下面川流不息的药材车流,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来时的情景,那时这里还只是条泥巴路两旁摆满竹筐的集市,现在已经成为年交易额超千亿的产业航母,唯一没变的,是空气中始终飘着的那股子药香,混合着现代机械的轰鸣声,倒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