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专用合作社,让药材种植走上致富快车道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张,你家的黄芩该除草了,合作社的技术员昨天在地里转了一圈,说你这垄沟还得再深挖三公分......"清晨六点,河北安国市昌盛中药材合作社的微信群里,技术组长王建军的消息准时响起,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合作社,如今已带着周边236户药农闯出了年销售额破亿的新路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在中药材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的刘振国,至今记得十年前的窘境,那年他种的知母因农药残留超标,被韩国客商拒收,二十吨药材烂在仓库里。"散户种植就像蒙眼走路,不知道市场要什么,也不懂标准化生产。"刘振国摸着仓库里发霉的药材箱,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

2016年春天,刘振国联合村里十二个种植大户,在县农业局指导下成立了康源中药材专用合作社,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省农科院专家给全体社员上了七天封闭培训课。"原来种药材不是挖个坑就完事,光丹参的播种深度就得根据土壤湿度调整三档。"社员李大姐回忆着最初的震撼。

标准化生产里的"硬功夫" 走进合作社的千亩种植基地,就像进入中药材的"军事训练营",戴着草帽的社员们严格按照SOP流程作业,每垄间距精确到厘米,滴灌系统根据土壤墒情自动启停,最显眼的是田间矗立的二维码标牌,扫码就能看到这茬柴胡的育苗日期、施肥记录、采收时间。

"现在韩国客商来验货,拿着仪器随机抽检,重金属含量比欧盟标准还低。"合作社质检科长小陈扬着手机里的检测报告,这份底气背后,是合作社建立的全程追溯体系——从选种、施肥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有电子档案,去年他们申报的"冀药康源"品牌,已经摆上了北京同仁堂的柜台。

产业链上的"黄金分割" 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烘干机24小时轰鸣,以往药农最头疼的鲜货储存问题,在这里变成了增值链条。"我们和河北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发的中药饮片,价格比原材料翻两倍。"副社长赵红梅指着流水线上分拣的黄芩切片,更让社员惊喜的是,合作社最近拿下了跨境电商订单,他们的黄芪蜜饯通过亚马逊卖到了东南亚。

乡村振兴的"草根智慧" 在云南文山州的苗岭药材合作社,90后理事长杨晓东正带着乡亲们直播卖三七,他们把古法炮制过程搬上镜头,看着老药工在竹匾里手工揉搓药材,直播间的下单量蹭蹭上涨。"现在年轻人回归的有三十多个,都说在合作社既能学手艺又能赚票子。"村支书老杨笑着给记者看手机上的订单截图。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安徽亳州有合作社搞起了"药材认养",城里人花500元就能在地里认领一株十年生野山参;浙江磐安的"共享加工车间",让中小合作社也能用上智能煎药设备,正如农业农村部最新文件指出的,中药材专用合作社已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未来赛道的"新药方" 站在新的产业风口,这些扎根乡土的合作社正在谋划更大布局,山东临沂的舜天合作社投资建起了组培实验室,用生物技术繁育稀缺品种;甘肃陇西的药乡人合作社正和快递公司谈判,计划开通中药材冷链专线。"我们要从卖原料转向卖服务,把中药材变成文化体验产品。"多位合作社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相似的转型思路。

夜幕降临时,刘振国的办公桌上亮着台灯,他正在研究明年的种植计划,窗外的药材地里,自动化喷灌系统划出银色弧线,就像给这片土地注入了一剂生长激素,从各自为战到集群发展,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中药材专用合作社正在书写中国现代农业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