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山里的草草根变成致富金疙瘩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以前守着荒山坡发愁,现在满山种的都是'黄金'!"在云南文山州,老张指着自家三七田乐呵呵地说,他口中的"黄金",正是当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种出的"致富根",这几年,从东北的人参到广西的八角,从四川的川芎到甘肃的当归,越来越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致富路子。

合作社为啥成了"香饽饽"?

前些年老李也犯嘀咕:"种玉米挣不了几个钱,改种中药材真能行?"直到村里成立合作社,技术员挨家挨户教怎么选种、怎么防病虫害,老李才试种了两亩黄芩,没想到当年就卖了8000多块,比种玉米翻了好几番,现在他逢人就念叨:"跟着合作社走,心里踏实!"

这些合作社可不是简单的"搭伙种地",在贵州黔东南,苗岭山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老乡们只管安心种地,60岁的杨大姐去年种了3亩太子参,合作社按每斤28元保底收购,算下来比外出打工挣得还多,更让她安心的是,技术员每月都来地里"问诊",手把手教怎么防治根腐病。

"土专家"+新技术=稳赚不赔

别以为种中药还是老一辈的"粗放活",在安徽亳州,康美药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温湿度传感器、水肥一体化设备一应俱全,技术总监王工是当地有名的"草药通",他带着团队研发的"林下套种"模式,让西洋参和柴胡在松树林下和谐共生,每亩收益翻了两倍。

山东临沂的金银花合作社更绝,专门和农科院合作培育出"懒人品种",花农老赵笑着说:"现在种金银花就像养绿萝,浇浇水就行,连剪枝都省了。"合作社还搞起了直播带货,看着网友在屏幕前抢着下单,老赵直咂舌:"以前拉到县城卖不掉,现在不够卖!"

抱团闯市场才有话语权

单打独斗总吃亏,这点山西黄芪种植户深有体会,前年老陈自己拉黄芪去亳州市场,贩子压价说"含潮",一斤少给2块钱,加入晋芪红合作社后,有了烘干机和检测设备,去年合作社直接对接药企,价格比市场高5%,更厉害的是,他们还联合12个村申请了地理标志,晋芪红"牌黄芪在电商平台上卖得火热。

在广西玉林,香料合作社玩出了新花样,他们不仅种八角、肉桂,还开发了卤料包、车载香薰等产品,去年合作社注册了"壮乡味"商标,和快递公司签下低价协议,现在全国各地的火锅店都直接下单订货,理事长小覃得意地说:"咱们现在不是卖原料,是在卖'香味经济'!"

政策东风劲吹,出路越来越宽

这两年国家可没少给"阳光雨露",在云南,林业部门专门为林下中药材种植划出20万亩"特区";甘肃对新建中药材烘干厂补贴30%;湖南多个县市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给予每亩500元补贴,最让合作社负责人开心的,是很多地方开通了"绿色通道",装着鲜药材的运输车能优先通行。

眼瞅着行业越来越规范,老张们心里更踏实了,现在合作社都要搞GAP认证,虽然要求严,但意味着能进大药企的采购名单,四川某合作社去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后,德国的药妆公司直接签下三年订单,价格比市场高40%。

站在山坡上望去,层层梯田里摇曳着各色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这些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草本植物,如今正通过专业合作社的长藤,串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正如农业农村部专家所说:"合作社不是简单的'1+1',而是让传统种植搭上现代化快车,把生态优势变成真金白银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