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啊,你家今年种的黄芩又卖空了吧?"村口小卖部前,王会计的话让我心里乐开了花,五年前还在为销路发愁的中药材,如今还没出土就被抢订一空,这转变,都得从咱们成立的"青山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说起。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记得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村里人都说我是"瞎折腾",2018年春天,我揣着县里农技站给的种植手册,挨家挨户动员大伙儿种黄芩,老张头第一个泼冷水:"祖辈种玉米小麦,你非要搞这苦兮兮的药材?"可当年底,合作社统一收购的黄芩卖出了比粮食高三倍的价钱,原先观望的村民连夜把自家后山的荒地整了出来。
咱们合作社现在有236户股东,采用"五统一"模式: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渠道,农科院的专家每季度来地里"问诊",手把手教我们怎么防治根腐病,去年暴雨冲垮了排水渠,合作社立即启动保险理赔,每亩地补偿800元,这底气单个农户哪能有?
质量就是钞票
合作社仓库墙上挂着的有机认证证书,是咱们的"金字招牌",为达到欧盟标准,我们硬是把化肥换成了发酵豆饼,除草全靠人工,开始大家嘀咕成本太高,直到北京同仁堂的采购经理带着检测仪上门,当场拍板包销三年产量,现在合作社的丹参、黄芪不仅进了药店,还成了保健品企业的抢手货。
最提气的是去年秋天,韩国客商指着我们晾晒场的药材说:"就要这种带着泥土味的!"首批出口的5吨柴胡,价格比普通药材高出两成,现在我们的包装箱上都有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这科技范儿连城里来的大学生都说"接地气"。
电商直播打开新天地
别以为咱农民只会种地,合作社直播间现在可是镇里的网红打卡点,周二周五固定直播,主播都是土生土长的社员,上个月"618"大促,我们现场展示如何辨别真伪人参,三小时卖出800多单,广州的刘老板在评论区留言:"看了你们挖药材的全过程,终于找到靠谱的源头"。
物流问题怎么解决?合作社自己组建了冷链车队,清晨采摘的新鲜药材,中午就能装上进京的货车,我们还开发了"药膳套餐",当归炖鸡料包、枸杞菊花茶组合,春节礼盒上线三天就预售了五千份。
闯过难关见彩虹
这条路不是一帆风顺,2020年黄芩价格暴跌,合作社顶着压力没压价收购,反而联系药企开发提取物项目,当年底,每户社员多拿了2000元分红,这件事让大家明白:单干就像小舢板,经不起风浪;合作社才是万吨轮,扛得住市场颠簸。
现在合作社有了新目标:建中药材初加工车间,引进烘干机和切片机;跟省农科院合作培育耐旱品种;正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前几天镇长带来好消息,咱们的合作社入选了全国示范社名单。
看着晾晒场上金灿灿的菊花,闻着空气中淡淡的药香,我知道,祖辈们"靠山吃山"的老话,如今被我们写出了新篇章,要我说,这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就像棵共生树,根系连着每家每户,枝叶向着广阔天地,只要抱团实干,咱们山沟沟里的"草药",照样能闯出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