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风,很多家庭都闻之色变,我邻居张大爷去年突然半身不遂,全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靠老中医开的方子调理半年,现在都能拄拐遛弯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古籍里的中风中药方,看看老祖宗的智慧是怎么救人于水火的。
中风在中医眼里长啥样? 中医把中风叫做"脑卒中",认为是气血上冲脑部导致的,就像水管压力太大崩开一样,人生气着急时血压飙升,血液冲破血管就形成脑出血;要是血管堵了,血液流不动就是脑梗塞,老中医看病时总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思是这病多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有关。
千年流传的经典药方
-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型) 这个出自清朝《医林改错》的方子,堪称中风康复期的经典方,生黄芪120克当君药,配合当归、赤芍、地龙等活血通络,特别适合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患者,临床常搭配针灸效果翻倍,有位刘阿姨坚持喝三个月,原本抬不起来的胳膊能慢慢举过头顶了。
-
镇肝熄风汤(肝阳上亢型) 民国张锡纯创的这张方,专门对付头晕目眩、血压飙升的情况,怀牛膝、生赭石像秤砣往下压肝阳,配上龙骨、牡蛎镇静安神,记得有次急诊室碰到个年轻小伙,工作压力大突发眩晕,老大夫开这方加减,三天就稳住了病情。
-
涤痰汤(风痰阻络型) 很多中风患者舌头歪、流口水,这是痰湿作祟,半夏、胆南星化痰,配茯苓、橘红理气,再加竹茹清热,我们村王老师当年中风后不会说话,连喝两周这个方子,居然能含糊喊出老伴名字了。
用药讲究大有门道 别以为抓齐药材就行,煎药方法学问大着呢!比如补阳还五汤里的黄芪必须冷水浸泡两小时,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40分钟,才能熬出有效成分,有些虫类药像地龙、全蝎,得用香油焙干研末装胶囊,不然满嘴腥臭味谁受得了?
现代人该怎么用古方? 现在中医院都会根据CT结果调整药方,比如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会加三七粉止血,恢复期加丹参活血,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北方人开方常用天麻钩藤饮,南方潮湿地区爱加苍术、厚朴祛湿,建议大伙别盲目照搬古方,找正规中医师辨证开方最保险。
预防才是真功夫 与其生病后抓药,不如提前养护,每天用决明子、山楂、菊花泡茶,既能降血压又能清肝火,还有个简单法子:用艾叶煮水泡脚,每周三次,引火下行特别好,我们社区王奶奶坚持五年,八十岁还能自己逛菜市场。
中西医结合新趋势 现在不少三甲医院搞创新,把中药注射剂和西药溶栓结合起来用,像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既能快速疏通血管,又能减少出血风险,不过这种疗法必须在黄金三小时内进行,耽误不得。
写在最后: 这些中药方就像祖传的武功秘籍,关键时刻真能救命,但千万别自己当大夫,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发现手脚麻木、言语不清这些征兆,马上打120才是最要紧的,平时多吃点芹菜、海带,少熬夜少动怒,这才是最好的养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