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必吃这5种中药!老祖宗留下的驱寒妙招,暖身又养膘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这可是二十四节气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数九寒天里最冷的时候,这时候朋友圈总有人晒雪景、火锅,但真正懂养生的都在悄悄吃"中药"——别慌,可不是让你啃药罐子,而是藏在菜市场、厨房里的天然药材!今天咱们就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抗寒秘籍,教你用常见食材调出一身暖气。

大寒养生的核心思路

北方供暖房里穿短袖,南方魔法攻击靠抖腿,这时候身体最容易被寒气偷袭,中医讲究"冬藏",重点要封藏阳气、驱散阴寒,与其疯狂贴暖宝宝,不如学学古人用食补的智慧,记住三个关键词:温补、祛湿、滋燥。

我邻居张阿姨每年这时候都会腌酸菜坛子里加几片当归,炖鸡汤必放黄芪,她说这是跟老中医爷爷学的土方子,其实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都是药食同源的高手,关键看你怎么搭配。

厨房里的中药方:5种大寒必囤食材

  1. 当归:补血界的老网红
    别看它长得像枯树枝,却是妇科圣手,大寒时节正是女性容易手脚冰凉的时候,每周喝两次当归生姜羊肉汤,比暖宝宝管用多了,做法也简单:羊肉焯水后加当归10g、生姜5片、红枣6颗,炖到肉烂汤白,喝完整个人从脚底板暖到头发丝。

  2. 肉桂:咖啡伴侣变身养生神器
    星巴克常客都知道肉桂拿铁,但真正会养生的都拿它煮水,每天早上抓一小撮肉桂粉,撒在热牛奶里搅匀,特别适合办公室久坐族,要是嫌麻烦,炖红糖芋头时丢两片桂皮,甜汤瞬间升级成暖宫甜品。

  3. 黄精:熬夜党的肝肺救星
    那些天天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兄弟,听好了!黄精能滋阴补肺,对付干燥暖气房特别管用,切片后和山药、排骨一起焖,炖锅定时晚上8点开始煮,早上起来喝碗金灿灿的汤,比泡枸杞高级多了。

  4. 陈皮:油腻克星变养生法宝
    年夜饭剩的橘子皮别扔!晒干存好,春天来之前都是宝,大寒湿气重,煮粥时加3g陈皮末,既能去腻助消化,还能理气化痰,我们广东同事还会拿它配普洱茶,说是刮油神器。

  5. 黑芝麻:乌发只是基础操作
    别以为它只能做馅料,炒熟磨粉后混进燕麦粥,早晚各一勺,冬天皮肤干裂、头发静电全搞定,记得要买带壳现炒的,超市瓶装的多半掺了香精。

驱寒暖身的食疗汤谱(附详细配方)

【当归生姜红枣茶】
材料:当归整片5g、红枣5颗、鲜姜3片、红糖1块
做法:所有材料冷水下锅,煮开后转小火焖10分钟,上班族可以周末煮好装保温杯,每天续热水就能喝一整天,特别注意:当归整片煮完要吃掉,有效成分都在里头。

【五指毛桃煲鸡】
材料:农家走地鸡半只、五指毛桃50g、枸杞10g、米酒2勺
做法:鸡切块焯水,五指毛桃提前泡2小时,全部材料放进砂锅慢炖2小时,客家人冬天经常这么吃,汤里有椰奶香却不会上火,全家老小都能喝。

【黄酒阿胶糕】
材料:东阿阿胶250g、核桃仁150g、红枣100g、黄酒300ml
做法:阿胶敲碎用黄酒泡软,隔水蒸化后加入坚果,冷却切块,每天吃2颗,比吃巧克力健康多了,手脚冰凉的女生一定要试。

注意事项:这些坑千万别踩!

  1. 进补前先辨体质
    舌头伸出来看颜色:舌苔白腻的是寒湿体质,适合吃姜;舌红少苔的是阴虚火旺,多吃银耳百合,不确定的话,去社区医院把个脉再下手。

  2. 小心过犹不及
    羊肉汤一周最多喝三次,不然嗓子疼别怪我没提醒,就像手机充电,90%刚刚好,留点余地给身体自我调节。

  3. 别迷信名贵药材
    动辄几百块的人参鹿茸未必适合普通人,菜场能买到的家常食材反而更接地气,我奶奶活到90岁,全靠红枣枸杞小米粥。

老祖宗的过冬智慧

小时候总觉得中药苦,现在才明白那是草木的精华,就像东北人冬天要窖藏白菜,四川人晓得晒辣椒,咱们祖辈早就摸清了和季节相处的门道,下次路过中药房别急着绕道走,那些抽屉里的宝贝,可是对抗寒冬的秘密武器。

最后送大家一句顺口溜:"大寒补得好,开春病不扰",记住这几个食疗方,今年冬天咱们暖暖和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