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咱家这茬人参品相真带劲!"在吉林省传承中药材有限公司的晾晒场上,老药农李师傅边翻弄参须边感慨,这家扎根长白山脚下三十载的企业,如今正以传统炮制技艺为根基,用现代科技续写着中药传承的新故事。
一进公司大门,空气中弥漫的参香就裹着热气扑面而来,在占地两万平的现代化厂房里,古法炮制车间与智能提取车间比邻而居,总经理张明华指着正在运作的低温烘干设备说:"老辈人教的'三晾三晒'手艺不能丢,但现在有了温控系统,湿度误差能控制在2%以内。"这种传统与科技的碰撞,恰是企业坚守的核心理念。
在原料仓库,码放整齐的椴木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特制木箱里装着五年林下参,每株都戴着电子身份证。"我们给每棵参都建了档案",质检科长王丽打开追溯系统,屏幕上立刻跳出经纬度定位、生长周期、农药检测等28项数据,这种对道地药材的严苛标准,让公司连续五年获得国家药监局"零缺陷"认证。
最热闹的要数产品研发室,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正围着新型人参蜜片样品讨论。"传统整支人参食用不方便,我们尝试低温冻干技术保留营养",首席研发师陈博士展示着薄如蝉翼的参片,去年推出的即食人参系列,让年轻消费者把"补气"变成了嚼零食般的日常。
车间另一头,非遗传承人赵师傅正带着徒弟们演示古法熬膏,铜锅竹铲间升腾的热气里,百年相传的"九蒸九晒"技艺仍在延续,但旁边流水线上,自动化灌装机正以每小时3000瓶的速度封装着改良版膏方,这种"老师傅把关+智能生产"的模式,让传统膏方产量提升了十倍。
在企业展厅,一面特殊的"扶贫墙"记录着温暖故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3个村寨发展林下参种植,56岁的刘大姐就是受益者,她家10亩参地年收入超20万,"以前怕卖不上价,现在企业保底收购,还派技术员指导",这种产业帮扶让长白山麓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三年增长了40%。
质量控制室里,检测员小林正在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每天抽检30批次,重金属、农残、有效成分都要过关",她调出检测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波峰显示人参皂苷含量超出药典标准15%,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企业成为同仁堂、胡庆余堂等老字号的长期供应商。
近年来,公司开始探索"中药+"新路径,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人参酵素面膜,让护肤成分多了层科技光环;联合中医药大学研制的参芪红枣饮,成了年轻人追捧的"轻养生"爆款,但董事长张建国始终强调:"创新不能丢根本,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夕阳西下,晾晒场的人参进入最后一道收尾工序,这些承载着长白山灵韵的药材,将带着现代化的质量管控体系,走向全国2000多家药房和电商平台,从祖辈相传的背篓采参,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布局,吉林省传承中药材有限公司正用守正创新的方式,书写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