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药里的“低调实力派”,地榆绝对算得上一号,这种长在山野间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既能入药又能当野菜,民间常拿它治便血、烫伤,甚至湿疹,但别看它接地气,真要用起来讲究可不少——剂量差一点,效果可能天差地别,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地榆的用量门道,从煎汤到外敷,从止血到抗炎,帮你避开踩坑雷区。
地榆是啥?为啥要讲究用量?
地榆的名字听着像“地下的榆树”,其实人家是蔷薇科植物的根,长得像圆柱形小木棒,外皮棕褐色,切开后断面还有黄白色花纹,老中医们喊它“犀角芽”,因为它清热凉血的效果堪比犀角(当然现在犀角禁用了),这味药性味苦酸微寒,归肝经、大肠经,最擅长对付热毒引起的出血、疮疡。
但再灵的药也得“剂量定乾坤”,地榆含鞣质、皂苷,量少了像挠痒痒,压不住火;量多了又容易伤胃气,尤其脾胃虚寒的人直接拉肚子,记得我邻居张叔有年痔疮出血,听人说地榆煮水坐浴好,结果他抓了一大把,蹲完马桶差点站不起来——剂量翻倍反而肿得更厉害,所以说,用中药得像炒菜放盐,精准才能见效。
内服用量:煎汤、散剂怎么把控?
地榆入药最常见的是煎汤内服,常规剂量一般是9-15克,这是个安全区间,如果是新鲜地榆,含水量高,用量得加倍,大约30克左右,但具体还得看病症:
-
便血、痔血:这类下焦出血,建议用12克地榆配10克槐角,加红糖少许,煮水代茶饮,轻症连喝三天就能止血,但别超过一周,免得寒性伤身。
-
烧烫伤、皮肤溃烂:这时候地榆要“内外夹击”,内服按10克煎汤,外加用地榆粉撒伤口,注意!粉末必须过80目筛,粗了反而刺激创面。
-
崩漏、月经淋漓:这种情况属于“血热妄行”,需配侧柏叶、仙鹤草各15克,地榆用9克即可,加两片生姜能中和寒性,防止腹痛。
特别提醒:地榆含有水解型鞣质,长期大剂量可能引起肝肾负担,有患者连续喝地榆汤一个月,转氨酶飙升,停药后才恢复,所以内服千万别超15克/天,连续用别超过两周。
外用剂量:敷、洗、掺药有诀窍
外用是地榆的强项,尤其是对付皮肤问题,但别以为外用药就能“堆沙式涂抹”,浓度不对反遭罪:
-
烫伤膏自制:取地榆30克、大黄10克,磨成细粉加凡士林调匀,面积小于手掌的烫伤,每天涂1-2次,3天准好,但要是大面积烧伤,这配方就得减量,否则吸收过多鞣质会中毒。
-
湿疹、疖肿湿敷:用地榆20克煮水晾温,浸纱布敷患处,急性期一天敷4次,每次15分钟,注意水温别过热,否则越敷越痒,慢性湿疹要搭配黄柏10克,增强燥湿效果。
-
脚气糜烂:地榆15克+明矾5克,煮水泡脚,明矾收敛但腐蚀性强,比例必须控制在1:3,泡完立刻擦干,否则脚底会脱皮。
划重点:外用地榆粉或煎剂时,浓度别超过10%(药材占总液体量),曾有人用地榆水直接捈脸治痤疮,结果满脸发黑——高浓度鞣质遇上蛋白质,直接“美黑”了。
特殊人群:老人、孕妇、体寒者咋用?
地榆性寒,这几类人用错了就是“雪上加霜”:
-
孕妇:地榆活血,孕早期用了可能见红,除非是湿热导致的胎动不安,否则禁止内服,外用也得稀释到5%以下。
-
小儿:孩子脏腑娇嫩,剂量要砍半,比如成人用9克,小孩最多4.5克,还得配上红枣3颗护胃。
-
阳虚腹泻:这类人本身畏寒肢冷,用地榆就像“冰桶浇头”,如果必须用,得加炮姜6克、白术10克反佐,而且地榆量控制在6克以内。
我朋友的奶奶常年便秘,自己偷偷用地榆泡水喝,结果拉到脱水住院,老年人肠蠕动慢,地榆的泻下成分累积起来非常猛,后来改成3克泡水+蜂蜜,才既通便又不伤身。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
生熟不分:地榆炭(炒制)止血更强,生地榆清热更佳,之前有患者拿生地榆治胃出血,结果鞣酸刺激胃黏膜,疼得更厉害,炒炭后用量要减到6克,否则太燥。
-
金属锅熬药:地榆里的鞣质遇到铁锅会变黑,药效大打折扣,必须用砂锅或搪瓷锅,不锈钢勉强能用。
-
混用西药:地榆含鞣酸,会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结合成沉淀,曾有病例报道,患者同时服地榆汤和土霉素,结果胃里结块梗阻。
-
长期单用:地榆虽好,但单一成分难以应对复杂病情,比如治痔疮,地榆要配槐角、防风;治烧伤要加冰片、香油,单用超过两周,身体会产生耐受性。
真实案例:用对了是宝,用错了是草
▲案例1:货车司机老刘,久坐得了痔疮,听偏方用地榆50克煮水熏蒸,当天止住出血,但第二天肛门肿成葡萄,走路都夹着腿,后来减量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