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药香传承,探访安国市中药饮片厂的匠心之路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在河北保定的腹地,有一座被药香浸润了百年的城市——安国,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更是无数中药人心中的"药王故里",而提起安国中药产业的根基,不得不提到一家从民国时期便扎根于此的企业——安国市中药饮片厂,这家见证了中医药发展变迁的老厂,如今依然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着传统炮制技艺,用一锅锅丹药、一片片饮片续写着"药不到安国不灵"的传奇。

药都深处的百年烟火

走进安国市中药饮片厂的厂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晒药场里铺开的黄芪、党参泛着暖黄色的光晕,车间内,老师傅们戴着白手套,正对着铜锅翻炒杜仲,木铲与砂锅碰撞的"沙沙"声,仿佛在复刻百年前的场景。

这家始建于1932年的老字号,最初只是祁州(安国旧称)南关的一间小药铺,创始人李守仁靠着祖传的"九蒸九晒"熟地黄手艺,在药市街闯出了名堂,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将分散的炮制作坊整合,正式成立了国营中药饮片厂,如今厂里最年长的老师傅已七十有余,双手布满的老茧里,藏着七代人传承的炮制密码。

藏在砂锅里的大学问

在机械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安国市中药饮片厂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三炒三炙"工艺,走进炮制车间,只见青石台上整齐码放着柳木筐,里面装着待加工的药材,老师傅张德顺正蹲在土灶前添柴,砂锅里翻滚的醋淬鳖甲冒着热气:"炮制就像伺候孩子,火候差半分,药性就走样。"

这里的规矩多到苛刻:切制饮片必须用祖传的"槐木刀",取其凉血之性;蒸煮药材必用千年古井水,说是"去燥留淳";连晾晒都要掐着太阳升降的时辰,晨露未干时收,午后暑气升腾前撤,去年厂里引进了智能控温炒药机,老师傅们却坚持"机器当助手,火候靠人眼",每锅药材仍由人工把控翻动节奏。

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在质检大楼的标本墙前,挂着近百种伪品药材标本。"这是西贝母冒充川贝母,那是用松香染色的藏红花。"质检科长指着玻璃罐里的样品介绍,厂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员工入职先学三个月"认药",能辨百草才能上岗。

实验室里,气相色谱仪24小时运转,重金属检测仪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但最让人惊叹的还是老药师们的"绝活"——抓把党参嚼嚼,就能报出含糖量;瞅一眼丹皮断面,便知晾晒是否到位,这种"土洋结合"的质检方式,让产品连续二十年抽检合格率100%。

老手艺遇上新风口

别以为老字号只守着老一套,在电商仓库里,工人们正忙着给定制礼盒贴标签。"现在年轻人喜欢'朋克养生',我们就把四物汤做成茶包,阿胶糕压成星星形状。"电商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直播数据说,去年光是抖音直播间就卖出800万包养生茶。

更绝的是他们的"中药盲盒"——随机三味药材配手写信笺,成了都市白领的新宠,厂里还联合中医院校开发了"炮制体验课",游客可以亲手炒酸枣仁、切当归,闻着药香听老师傅讲《本草纲目》里的故事。

守得住经典才走得远

在厂长办公室,挂着一幅泛黄的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这句源自同仁堂的祖训,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生命,去年厂里投资千万建了数字化追溯系统,每袋饮片都能查到采收季节、炮制师傅甚至煎药火候。

最让人动容的是每年冬至的祭药仪式,凌晨四点,全厂职工身着汉服,在青铜药王像前诵读《炮炙十七法》,老师傅将当年首批饮片敬献药王炉,袅袅青烟里,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医者正在点头微笑。

从骆驼队驮着药材进京,到集装箱出口海外;从手抄药方到区块链溯源,安国市中药饮片厂用百年光阴证明:真正的传统从不畏惧创新,守住匠心才是穿越周期的密码,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中药房,那贴着"安国制造"标签的饮片,依然在静静诉说着"药香三百年,片片皆匠心"的故事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