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药都安国的实力派企业—津辉中药饮片的崛起之路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老张,你知道现在药店里卖的中药饮片,有一大半都来自河北安国吗?"上周和做中医师的发小聚会时,他随口提到的这句话让我上了心,顺着这条线深挖,我发现有家叫"安国市津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企业特别有意思,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家藏在药都光环下的实干派企业。

药都基因里的"新匠人" 要说津辉中药的出身,可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安国作为千年药都,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民谚就流传了八百年,但老板李国栋可不满足吃老本,208年建厂时就把"古法炮制+现代品控"刻在厂门口,我特意去他们官网查了下,发现这企业专挑道地药材产区"抢"原料,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河南的四大怀药,光采购团队就近百人。

车间里的"硬核"操作 上次托关系混进生产车间(嘘,别告诉保安),真被震住了,两千平的车间里,工人们穿着蓝白防护服,像实验室人员似的,听技术总监王工透露,他们光清洗药材就要过五道水:山泉水泡发、超声波震动、纯化水冲洗、蒸馏水浸润、最后还要用离子水做最后的清洁,切制车间更绝,全自动数控切药机把误差控制在0.1毫米,连老药工都竖大拇指说比手工切得还匀称。

让老中医都服气的"三重保险" 最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的质检流程,每批药材都要经历"望闻问切"三部曲:先看性状色泽,再闻香气纯度,接着用德国进口的薄层色谱仪做成分分析,最后还要经过老师傅的"盲测"——蒙着眼尝味道辨优劣,有次某批次的党参硫化物超标0.03%,质量总监当场决定整批作废,这种狠劲在行业里都是传奇。

药香飘出国门的秘密 在津辉的样品展示厅,我看到个有趣的现象:日韩客商专挑"丑"的买,原来他们发现带有自然斑点的药材反而保留更多有效成分,这正合了津辉"拒绝过度打磺"的原则,现在他们不仅给同仁堂、广药集团供货,还把黄芪、三七等拳头产品卖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去年出口额突破三千万,集装箱里还贴心地放上除湿剂和药材身份证。

药企的社会担当有点暖 疫情期间他们连夜赶制的预防汤剂,让周边县市的居民免费喝上半个月,更绝的是他们在八大道地产区搞的"扶贫车间",教农户科学种植的同时,按高出市场价15%收购药材,去年秋天我去祁菊花基地采访,六旬的赵大爷笑着说:"以前愁销路,现在津辉的卡车直接开到地头,咱种的有机菊花终于卖出好价钱。"

传统与科技的碰撞火花 在他们研发中心,90后的硕士小林正在调试冻干设备。"传统饮片讲究晒晾,但现在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既能保留活性成分,又能解决霉变问题。"小林指着墙上的专利证书说,我注意到陈列架上有款"即食阿胶糕",把传统膏方做成水果味软糖,这脑洞连我这个外行都觉得妙。

行业寒冬里的逆势生长 今年中药行业整体下滑12%的情况下,津辉靠着"两头吃透"的本事杀出重围,一头扎进《中国药典》研究炮制规范,另一头紧盯国际ISO标准,他们最近推出的"小包装溯源饮片",每袋都有独立二维码,年轻人手机扫扫就能看到药材产地、采收时间、炮制师傅工号,这种透明化操作让复购率飙升。

药都新势力的未来图景 站在津辉新建的智能物流中心楼顶,看着一辆辆冷链车发往全国,我突然想起李厂长说的话:"我们这代人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手艺,更得用新法子让中药惠及千万家。"他们正在筹建的中医药文化体验馆,打算把炮制技艺做成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山楂丸、薄荷糖,这思路确实够超前。

后记:写完这篇才发现,原来中药饮片行业藏着这么多门道,津辉这种扎根产地、死磕品质、敢玩创新的企业,或许正是"中国制造"升级需要的范本,下次去安国买药材,记得认准那些愿意和你聊炮制工艺的厂家,那才是真正有底气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