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老家的山沟沟里,长着一种藤蔓植物,老一辈人都叫它"五爪龙",不过这名字可不够用,不同地方的人给它取了五花八门的别名,乌蔹莓""五叶藤""老鼠耳"等等,今天咱就唠唠这味中药的别名故事,顺便扒一扒它到底有啥神奇之处。
那些年混乱的"土名字"
要说五爪龙的别名,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民间植物志,在两广地区,它被叫做"五叶藤",因为叶子裂成五瓣像龙爪;福建人叫它"乌蔹莓",是因为它结的果子黑乎乎的像葡萄;江浙一带管它叫"老鼠耳",说是叶子形状像老鼠耳朵,最有意思的是云南,当地人叫它"五爪金龙",听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神药。
这些土名字虽然接地气,但闹了不少笑话,我邻居王婶前几年采药,把五爪龙和另一种藤蔓搞混了,结果煮出来的汤药苦得吓人,后来才明白,真正的五爪龙叶子背面有绒毛,断面会流出白色汁液,这些都是辨别窍门。
从野草到良药的逆袭
别看五爪龙名字土,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早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说它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我们村有个老中医,治跌打损伤就爱用鲜五爪龙捣碎外敷,他说这植物性凉,能消肿止痛。
前些年村里组织采药,我发现个奇怪现象:五爪龙总爱攀在石壁上,根扎得特别深,老药农告诉我,这种长在石头缝里的药效最好,因为吸收天地精华,现在想来,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石壁生灵"吧。
厨房里的养生妙用
别以为五爪龙只会出现在中药铺,其实它还是道好食材,广东人喜欢拿它煲汤,配上猪骨、薏米,炖出来的汤清香甘甜,我试过用晒干的五爪龙泡茶,喝着有点薄荷的清凉,据说能祛湿气,不过要提醒一句,孕妇和体寒的人可得悠着点,这玩意儿性凉,喝多了肚子受不了。
去年我在药材市场转悠,发现五爪龙价格涨得厉害,摊主老李说现在都是人工种植的多,野生的越来越少,他教了我个辨别窍门:种植的叶子肥厚,野生的叶片带锯齿,而且藤蔓关节处有细毛。
现代研究里的新发现
别看五爪龙土生土长,现在可成了科研界的香饽饽,省城大学的研究说它含有黄酮类物质,能抗氧化,最绝的是他们发现五爪龙提取物对口腔溃疡有奇效,这可比我之前用的西瓜霜方便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植物也娇气,有次我想移栽几株到花盆里,结果全蔫了,老中医说它认土,非得红壤才能长得旺,现在市面上打着五爪龙旗号的保健品特别多,大家可得擦亮眼,正宗的晒干后应该是灰绿色,闻着有股淡淡的青草香。
采药人的江湖规矩
最后说说采药的讲究,我们这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五爪龙只采三年以上的老藤,嫩苗留着让它繁衍,采摘要赶在立夏前后,这时候药效最浓,老张头还说,采的时候要留根,来年还会再发新藤。
现在年轻人都不乐意上山采药,倒是城里来的驴友感兴趣,上周还有个大学生找我学辨认五爪龙,说是要做植物图谱,看着他们拿着手机拍照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总算不会失传了。
这味在山野间默默生长的草药,顶着十几个土名字,却藏着千年智慧,下次你在山里看见藤蔓上挂着黑果子,叶子裂成五瓣的植物,可别再当普通野草了——说不定那就是传说中的五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