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穿山甲价格暴涨背后,从廉价药材到克价千元的濒危真相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最近老李在中药材市场转悠时发现个怪事——十年前随手能买到的穿山甲鳞片,现在连药商都藏着掖着不敢明码标价,这个曾经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的"通乳消肿"药材,怎么突然成了中药材市场的"幽灵"?

从街边药店到拍卖会的十年变迁 2010年前后,穿山甲鳞片在中药材市场还属于"亲民款",当时老李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看到,带毛的整张甲片也就百来块钱一斤,剪成碎块的更便宜,那时候药店里卖的"下乳三宝"(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合剂,一包也就几十块,谁想到现在问价,药商都支支吾吾说"没货",背地里交易的净甲片克价早就破千。

这种价格飙升不是没有预兆,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中华穿山甲从"濒危"升级为"极危",同年中国把穿山甲片从药典中除名,但市场上总有人念叨"甲片陈年货",就像古董行里的暗语,懂行的都知道这些库存货才是炒家眼里的香饽饽。

藏在冷库里的暴利生意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基本都是2015年前的库存",在广西玉林做中药材批发的老张透露,他指着冷库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密封箱说:"这些箱子里都是整张甲片,每箱装20公斤左右,前几年收的时候统货也就大几百一公斤,现在转手就是翻十倍的买卖。"

这种灰色交易形成了独特的"甲片江湖",行话把未经炮制的原甲叫"生货",用砂炒醋淬过的叫"熟货",品相好的整甲能卖到每克40-80元,碎甲也要30元左右,老张算过账:一吨库存甲片按现在的市价能卖2.4亿,足够在南宁买栋写字楼。

禁令下的"猫鼠游戏" 2020年3月中国明确禁止穿山甲及其制品交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市场上开始流行"甲珠粉",就是把库存甲片磨成粉装胶囊,广东某保健品公司推出的"通乳宝",成分表里压根不提穿山甲,但经销商私下都说"蓝色胶囊装的就是那个粉"。

更隐蔽的是跨境暗流,越南芒街口岸常有挑着扁担的边民,扁担两头竹筐里装着用芭蕉叶包裹的甲片,这些通过"蚂蚁搬家"方式入境的货品,最终流向南方某些私人诊所,去年海关查获的23公斤走私甲片,案值就超过400万。

人工养殖能否破解困局? 面对每况愈下的野生种群,科学家们把希望寄托在人工养殖上,华南某基地的穿山甲养殖场负责人阿霞说:"现在技术能实现半散养,但成本高得吓人,一只穿山甲每天要吃相当于体重5%的白蚁,饲料成本就要30多块,加上恒温恒湿的养护费用,养一年成本过万。"

更棘手的是繁殖难题,穿山甲孕期长达8个月,每胎只产1仔,幼崽存活率不足40%,就算养殖成功,按照现行法规,人工繁育的穿山甲及其制品仍属于禁止商业利用范畴,这意味着短期内养殖货无法填补市场缺口。

替代品研发的艰难突围 面对天价穿山甲,中医药界也在寻找出路,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研发的"通乳颗粒"用路路通替代甲片,临床效果能达到70%以上,但老中医们普遍反映:"路路通性平,缺少穿山甲那种走窜的药性,遇上顽固性乳腺炎还是差口气。"

更现实的困境是患者认知,在浙江某妇幼医院,护士经常遇到产妇指定要"甲珠粉"。"你说这药现在比黄金还贵,但人家就认这个",药房主任无奈地说,这种消费心理导致地下交易屡禁不止,形成恶性循环。

暗流涌动的市场新动向 最近半年,中药材市场出现两个新苗头,一是"甲片收藏"悄然兴起,有人把库存甲片当文物囤积,等着政策松动坐地升值,二是"周边产品"泛滥,某电商平台上的"穿山甲鳞片工艺品"月销过百,虽然标注"仅供观赏",但评论区总有人询问"能不能入药"。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造假,深圳某检测机构发现,有用牛羊蹄仿制甲片的假货,甚至用淀粉模压伪造"醋山甲",这些假货经过染色处理,普通消费者根本看不出破绽,但对疗效毫无帮助。

当传统中医药撞上现代环保观,穿山甲的困局成了时代命题,那些藏在冷库里的库存甲片,就像悬在生态链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消耗一片,就可能加速一个物种的灭绝,或许正如一位老药师所说:"老祖宗留下的药方,到底该怎么传承下去,我们这代人得想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