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的一种病症,中医在治疗盗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许多中药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治疗盗汗的中药。
常见治疗盗汗的中药
浮小麦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其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除虚热、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盗汗、自汗等症,用法一般是取 15 - 30 克,煎汤内服,比如在一些盗汗伴有阴虚内热症状的患者中,使用浮小麦能有效缓解症状。
麻黄根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甘、涩,性平,归心、肺经,它能止汗,对于自汗、盗汗均有很好的疗效,通常用量为 3 - 9 克,可煎服,麻黄根主要通过收敛止汗来发挥作用,对于一些因卫气不固导致的盗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在治疗盗汗方面,它可以通过收敛肺气、滋补肾阴来达到止汗的目的,一般用量为 2 - 6 克,可煎服或入丸、散,对于一些伴有失眠、多梦等症状的盗汗患者,五味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山茱萸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作用,它能滋养肝肾之阴,同时收敛止汗,常用量为 6 - 12 克,可煎服,对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盗汗,山茱萸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牡蛎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煅牡蛎还能收敛固涩,在治疗盗汗时,煅牡蛎能起到收敛止汗的作用,一般用量为 9 - 30 克,先煎,对于阴虚阳亢导致的盗汗,配合其他滋阴药物使用,效果更佳。
常见治疗盗汗的中药方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效 | 适用情况 |
---|---|---|---|
当归六黄汤 |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 |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 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症见发热、面赤、心烦、口干唇燥等 |
牡蛎散 | 黄芪、麻黄根、煅牡蛎 |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 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等 |
“治疗盗汗的中药有哪些”FAQ 常见问题大全
问:治疗盗汗的中药需要服用多久才能见效?
答: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盗汗的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如果是轻度盗汗,且病因明确,使用对症的中药后,可能 1 - 2 周会有一定的改善,但如果是病情较为复杂、病程较长的盗汗,可能需要连续服用 1 - 2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问:服用治疗盗汗的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要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在服药期间,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要告知医生,以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问:有没有可以食疗的治疗盗汗的中药?
答:有很多可以用于食疗的治疗盗汗的中药,比如可以用浮小麦和红枣一起煮水喝,浮小麦 15 - 30 克,红枣 5 - 10 颗,加水煎煮 30 分钟左右,代茶饮,具有一定的止汗作用,还有用五味子和粳米煮粥,取五味子 5 - 10 克,粳米 50 - 100 克,先将五味子洗净,加水煎煮取汁,再与粳米一起煮粥,可起到滋阴止汗的功效。
中医治疗盗汗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药,可以有效地改善盗汗症状,但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