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人揪心,老张捂着胸口直叹气:"这嗓子眼痒得像爬蚂蚁,痰卡着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难受的体验,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箱里,藏着不少对付咳嗽的宝贝,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止咳化痰界"的明星选手。
润肺界的扛把子——川贝母 说起止咳化痰,川贝母绝对是当红明星,记得去年邻居家小孩肺炎反复不好,西医打针见效慢,后来中医开了川贝炖雪梨的方子,没想到三天就压住了干咳,这味白色小颗粒别看个头不大,清热润肺的本事特别强,尤其对付那种咳得喉咙发痒、痰少难咯的情况最拿手,不过要提醒的是,川贝性凉,脾胃虚寒的朋友最好搭着陈皮一起用。
厨房里的止咳高手——陈皮 别小看晒干的橘子皮,经过九蒸九晒的陈皮可是调理咳嗽的多面手,上周我妈喉咙不舒服,我给她煮了陈皮山楂水,酸酸甜甜的特别开胃,如果是黄痰多的情况,配上金银花煮水效果加倍,但注意新会陈皮才地道,那些颜色鲜亮的橘皮可不算数哦。
树皮里的宝藏——杏仁 这里说的可不是零食大杏仁,而是苦杏仁,中药房买的苦杏仁捣碎后带着特殊的香气,熬粥时放几粒能镇咳平喘,不过苦杏仁含有微量氰苷,每天吃超过20颗可能会头晕,孕妇更要避开这个,倒是甜杏仁温和些,适合日常保养,我经常抓一把当健康零食。
藏在地底的止咳专家——桔梗 这味蓝紫色的中药材看着不起眼,却是治疗"梅核气"的圣药,记得同事总感觉喉咙堵着东西,做了各种检查都没异常,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桔梗,它像扫帚一样能把痰液清扫干净,特别适合痰黏在喉咙咳不出的感觉,不过桔梗有点刺激,胃酸过多的人要慎用。
山里的天然抗生素——鱼腥草 第一次喝鱼腥草水差点被腥到怀疑人生,但不得不说对付肺热咳嗽确实管用,新鲜鱼腥草泡茶,加冰糖调味,对痰黄粘稠、发烧咳嗽特别有效,我们贵州老家还会用它炖腊肉,当地人说吃了不上火,不过体质虚寒的人喝了可能会拉肚子,要搭着生姜平衡。
树上的天然化痰剂——枇杷叶 每次路过中药铺都能闻到烘枇杷叶的香味,这可是治热咳的好东西,记得大学室友熬夜复习咳得厉害,我用枇杷叶煮蜂蜜水给她,第二天就好多了,新鲜的枇杷叶背面绒毛会刺激喉咙,必须刷干净再用,要是嫌麻烦,药店买的枇杷膏也是居家必备良品。
藤本植物的妙用——瓜蒌 这个长得像瓜子的东西专治痰多胸闷,特别是那种咳起来震得胸口疼的情况,前阵子我爸感冒后总说憋得慌,中医师开的方子里就有瓜蒌,它能把稠痰稀释了方便排出,还能通便,便秘引起的咳嗽用它特别合适,不过瓜蒌性寒,煮水时要加点姜片中和。
地下长的止咳丹——贝母 浙贝母和川贝母好比止咳家族的两兄弟,川贝润肺,浙贝清火,上个月我牙龈肿痛引发咳嗽,含浙贝母粉居然当天就缓解了,不过贝母类都不适合长期吃,症状好转就要停,有个小窍门:贝母粉拌蜂蜜做成喉糖,比含片还管用。
种子军团的威力——紫苏子 炒菜用的紫苏叶大家都知道,其实它的种子才是止咳主力,去年流感高发期,我咳嗽带喘,用紫苏子、白芥子各3钱炒焦研末,冲姜汤送服,当天晚上就睡安稳了,不过这个组合味道很冲,最好搭配红枣枸杞调味。
草根里的养生密码——麦冬 最后压轴的是麦冬,这味滋阴高手特别适合干咳无痰的情况,经常说话的人(比如老师、主播)用麦冬石斛煮水,能保养咽喉,但麦冬性滋腻,舌苔厚腻的人喝了反而会胃口差,要搭配砂仁化解。
这些中药虽然好,但使用也有讲究,比如风寒咳嗽(痰白稀、怕冷)要选温性的药,风热咳嗽(痰黄稠、发热)该用凉性的,如果咳了两周还没好,或者痰中带血丝,千万别自己乱试,赶紧去医院拍片检查,平时保养的话,罗汉果泡水、银耳雪梨羹都是不错的食疗方。
对了,很多中药需要特殊处理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杏仁要打碎煎汁,川贝最好研磨成粉,有些药材还要先煎后下,建议大家到正规药房抓药,别在旅游区买所谓的"祖传秘方",记住这些天然药库的同时,也要认清它们不是万能灵药,关键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