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假中药乱象调查,千年药都为何陷入信任危机?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1 0
A⁺AA⁻

"老板,这黄芪怎么卖?""都是地道禹州货,三十块一斤!"在禹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这座被历代医家誉为"药不到禹州不香"的千年药都,如今却深陷"假中药"的舆论漩涡,当"禹州四宝"变成某些人眼中的快钱符号,当熏硫、染色、掺假成为公开的秘密,我们不得不追问:守护中药信誉的战争,该怎么打?

千年药都的"灰色生意经" 走在禹州中药材批发市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摊位上码着的党参泛着不自然的黄,冬虫夏草的断面整齐得如同模具压出,标着"野生"字样的灵芝价格低得离谱,老药农王师傅蹲在角落抽着烟:"现在年轻人图省事,熏硫防虫算常规操作,更有甚者往当归里掺面粉,给红花染色素,把陈年药材翻新当新货卖。"

这种暴利生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在禹州某些加工作坊,药贩子们深谙"三分真七分假"的潜规则,价值百元的真品三七,混入廉价姜黄后身价缩水三分之二;每公斤三百元的天然牛黄,掺入石膏粉就能摇身变成"稀货",更令人心惊的是,某些不良商家竟用化学原料勾兑"中药提取物",打着高科技旗号坑骗外行。

造假背后的"三重推手" 翻开假中药的账本,利益驱动是最醒目的条目,某药商私下透露:"同样卖相的药材,造假成本比正品低七成,熏硫能延长保质期,染色能让次品卖相好,这些都是'行业智慧'。"当劣质药材披上"禹州制造"的外衣,每斤利润空间能翻几倍,这种暴利诱惑让不少人铤而走险。

监管漏洞成了帮凶,中药材不同于西药,缺乏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硫磺熏蒸过量吗?染色剂合规吗?这些灰色地带让造假者钻了空子,更讽刺的是,某些检测机构收费数千元,反而催生了"办证产业"——花点钱就能拿到"有机认证""道地药材"的标签。

消费者认知缺失则是第三块拼图,多数人以为"看起来好=品质好",殊不知白得异常的百合可能泡过硫磺,乌黑发亮的制首乌或许含化工染料,去年某网红直播推销"禹州特级肉苁蓉",月销过万单,后来被曝是用红薯粉压制的假货。

崩坏的信任链如何修补? 在神垕镇老字号"永春和"药铺,第七代传人李守正坚持用祖传方法炮制药材。"柴火烘干虽然慢,但能留住药性。"他指着库房里正在阴干的金银花说,"现在年轻人嫌传统工艺费时费力,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丢。"这种坚守在禹州并非孤例,但仍难挡造假潮的冲击。

转机正在出现,2023年禹州成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中心,给每批药材贴上"数字身份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基地、加工流程、检测报告,当地政府还推出"红黑名单"制度,对制假售假者实施行业禁入,某电商平台率先推行"假一赔十"承诺,倒逼商家自重。

对于普通消费者,掌握几招鉴别技巧特别重要,比如真当归香气浓郁,断面呈棕黄色海绵状;假货多有刺鼻味,断面颜色死板,买肉桂时掐段皮,真货弯曲不断,假货脆如纸片,老药师建议:"别贪便宜,太低价的'禹州特产'多半有问题。"

重建道地品牌需要"刮骨疗毒" 禹州假中药乱象绝非一日之寒,当"禹州"这个金字招牌被滥用透支,受损的不仅是地方产业,更是整个中医药文化的根基,某中医药大学教授痛心疾首:"《本草纲目》记载的炮制技艺,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不如化学添加剂来得快。"

值得欣慰的是,禹州已启动"道地药材振兴计划",在鸠山镇万亩迷迭香基地,无人机正在监测农药残留;槐树湾村的丹参田里,物联网设备实时传输土壤数据,这些科技手段与传统的"看天收药"相结合,正在重塑行业标准。

守护中药安全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要织密法网,电商平台需守土有责,商家应当敬畏传统,消费者更要擦亮双眼,毕竟,当"禹州假中药"变成热搜词条时,毁掉的不仅是一个产地的声誉,更是千百年传承的中医命脉,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个"药香飘十里"的诚信禹州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