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张阿姨最近总在楼道里喘得直不起腰,她那哮喘毛病一到换季就发作,看着老人捂着胸口咳嗽的样子,我总想起小时候奶奶熬药时说的那句话:"这喘病啊,根子在肺,得用草药慢慢养着。"
为啥说哮喘是身体的"报警器"? 西医说哮喘是气管发炎,中医却看得更深,去年陪朋友去省中医院,老大夫拿着脉枕跟我们比划:"肺就像个鼓风机,哮喘是风管堵住了,有人是寒风袭肺,有人是热痰堵道,还有人是肾虚撑不住这股气。"他翻开病例本,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肺图,标着"外邪入侵""痰湿内阻"这些字样。
厨房里就藏着治喘宝贝
- 罗汉果炖梨:把罗汉果掰碎和雪花梨同煮,临睡前喝上两勺,这法子在广西老家传了几辈人,润肺效果堪比止咳糖浆
- 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抓一把,装纱布袋泡茶,我爷爷当年揣着这个布包喝了整个冬天,现在八十岁爬楼梯都不带喘的
- 麻黄杏仁膏:麻黄9克配苦杏仁15克,文火熬成黑褐色的膏,记得要砂锅熬,铁锅会破坏药性,这配方出自《伤寒论》,专治风寒束肺引起的憋闷
药店柜台里的千年古方
- 定喘汤:江苏来的李伯每次发作都吃这个,他说紫苏子拌蜂蜜能压住喉咙里的"哨声",方子里的桑白皮最妙,既能泻肺热又不伤正气
-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按2:2:1比例打粉,每天早晚各一勺,特别适合像办公室小王这种动不动就感冒诱发哮喘的体质
- 蛤蚧党参膏:两只小蛤蟆配三两党参,慢火熬三天三夜,这偏方在广东潮汕地区很流行,专门对付夜间盗汗引发的喘息
街坊们的私房调养经 菜市场卖肉的老陈有个怪招:每年立冬开始吃枇杷花蜜,用陶瓷罐装着埋地下三个月,他说这是跟浙东老中医学的,对付花粉过敏型哮喘特别灵,试过的人反馈,打喷嚏的次数确实少了。
躲不过的调养误区
- 别乱喝凉茶:邻居赵姐听信偏方喝鱼腥草水,结果寒痰更重了,中医讲究辨证,寒咳要温化,热咳才用寒凉药
- 艾灸不是万能的:有个小伙子在养生馆灸出满背水泡,哮喘反而加重了,得先辨明虚实,实症要泄,虚症才补
- 运动要挑时辰:很多患者早上练八段锦越练越喘,其实下午3-5点阳气渐收时锻炼最合适
救命的应急小妙招
- 按压天突穴:喉咙发紧时用手指轻轻揉这里,能缓解窒息感
- 闻沉香末:实在喘不上气,把沉香粉放在手帕上嗅闻,比喷药剂安全多了
- 含服乌梅汤:突然发作又没带药,含一口浓乌梅汤能暂时顺气
上个月参加中医药论坛,看见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黄帝内经》的句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突然明白治哮喘就像养护老房子,既要修补漏雨的瓦片(祛邪),更要加固梁柱(扶正),那些流传千年的方子,其实是古人留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