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人参怎么泛黄发暗?""新买的虫草泡水后咋变成空心了?"——如果你也在药房买过"踩雷"药材,这篇压箱底的鉴药攻略一定要码住!作为跟着老师傅学艺八年的中药师,今天手把手教你用肉眼、鼻子、舌头甚至掌心温度识破伪劣中药,看完再也不敢闭眼买药材!
看颜值更要盯细节:老中医眼里的"高颜值"标准
很多人以为药材越漂亮越好,其实天然药材自带"野生美",拿人参举例,真正的野山参表皮有细密螺旋纹,须根如蚯蚓般蜷曲,断面菊花心明显,而大棚参往往体型规整得像复制品,表皮光滑得可疑,泡水后还会析出化学染色剂的诡异颜色。
当归的鉴别更有意思,优质当归头呈棕黄色,主根拳曲如蚕蛹,断面可见棕色油点,要是遇见表面发白、切面掉渣的"当归",八成是硫磺熏过的次品,记得对着光观察,真品透光能看到纤维纹理,假货则浑浊一片。
鼻尖上的功夫:特殊香味里藏着的大秘密
真正懂行的都会凑近猛吸一口气,薄荷应该有刺喉的清凉感,如果只有甜腻香精味,大概率掺了香精;艾叶揉碎后是浓郁的蒿草香,闻着像风油精的肯定是陈年旧货,最考验段位的是麝香鉴别,真品遇热会散发特有的"骚香",假麝香要么寡淡无味,要么刺鼻呛人。
去年我在亳州药市就见过奇葩造假:商贩把干黄花喷上茉莉香水,伪装成正品杭白菊,老师傅教我个绝招——真菊花香沁人心脾,假香刺鼻且留香短暂,用手捂热后再闻立马现形。
舌尖上的风险测试:尝药不是拼胆量是拼技术
别被电视剧误导,行家尝药讲究"少蘸、慢品、速吐",黄连正宗品苦得让人皱眉,还能回甘,假黄连可能麻舌刺喉;甘草甜味醇厚,劣质品会有酸涩杂味,最惊险的是尝半夏,生品必须用姜汁炮制减毒,我曾亲眼看见新手直接嚼野半夏,当场麻木得说不出话。
记住这几个保命原则:剧毒药材(如生附子)绝对不尝,粉末状药品先用舌尖轻舔,片状药材含在口腔两侧,安全起见,现在很多检测机构都用电子舌替代人工尝药了。
水火考验见真章:泡水火烧里的乾坤
藏红花真假用水泡最灵验,真品花丝渐变金黄色,水显淡黄色荧光;假货要么迅速褪色,要么染得整杯水通红,冬虫夏草更有趣,真虫草泡水后虫体变膨松,菌座仍挺立;假虫草泡久会软烂成糊。
火烧实验最震撼!真血竭粉放在锡纸上烧,会熔化起泡冒黑烟,残留黑色硬块;掺松香的假血竭燃烧时滴泪,灰烬一碰就散,上次见证同行检测海马,真货燃烧时噼啪作响,散发出烤鱼般的焦香,赝品直接烧出塑料臭味。
断面会说话:撕开药材的"皮肤"看本质
黄芪折断时应该有韧性,断面纤维层明显,外层黄白色,内层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要是断面整齐得像刀切,一掰就断脆如薯片,准是提取过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冒充。
天麻的"鹦哥嘴"和"肚脐眼"是防伪标志,真品断面半透明带光泽,伪品往往质地僵硬,断面粗糙无光泽,最绝的是三七,铜皮铁骨狮子头不是说说而已,真三七掰开时明显感觉弹性,断面呈现灰绿色角质样,假冒品多为面粉粘合的苍白色。
掌握这些绝技只是第一步,老师傅常说"药材是活的",同批药材在不同季节、不同产地都有细微差异,建议大家买药时多留心:正规药店通常配备性状对比标本,网购务必选支持无条件退换的店铺,那些便宜到离谱的"极品药材",不是捡漏而是陷阱!下次去药房,不妨用学到的本事考考店员,说不定能解锁隐藏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