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药箱翻出几包去年开的中药,突然想起朋友问过"中药放久了会不会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判断中药是否变质,毕竟中药讲究"药材好,药效才灵",要是吃了变质的中药,轻则伤身,重则可能引发其他问题,老铁们赶紧收藏这篇干货,下次翻药箱前先自查!
中药为什么会变质?先搞懂这些"雷区"
中药变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温度、湿度、空气,比如南方梅雨季节,药材吸潮容易发霉;北方冬天暖气房太干燥,又可能让药材干裂失效,更扎心的是,很多中药本身含淀粉、糖分(比如枸杞、党参),简直就是细菌的"培养基",稍不注意就会变质。
特别注意:中药不像西药有明确保质期,但开封后一般建议:
- 煎好的汤药:冷藏不超过2天
- 中成药丸/胶囊:按包装标注(通常1-3年)
- 中药材:干燥环境下可存半年到1年
变质中药的"5大死亡特征",中招立刻扔!
看颜色:告别"岁月静好"的假象
正常中药颜色均匀自然,比如黄芪是淡黄色,当归偏棕褐色,如果发现:
- 表面出现绿色、黑色斑点(霉菌大军已抵达)
- 颜色发灰、暗沉(氧化警告)
- 蜜炙药材(如甘草)表面结块返砂(吸潮变质)
直接扔掉!别信"晒晒太阳还能用",毒素不会凭空消失。
闻气味:刺鼻or酸臭都是红牌
优质中药有天然草本香:
- 人参:微苦带甘的清香
- 金银花:淡淡的 floral 香气
- 陈皮:明显的柑橘香
一旦闻到:
- 酸腐味(黄曲霉素预警!)
- 霉味(哪怕肉眼看不到菌丝)
- 刺鼻化学味(可能受污染或添加剂变质)
马上停止使用,别拿健康赌概率。
摸质地:软塌/结块=危险信号
用手轻轻捏压药材:
- 正常状态:干燥脆硬(如三七)、柔软有韧性(如枸杞)
- 变质表现:
- 捏起来发黏(蜂蜜制品尤其明显)
- 原本酥脆的药材变软(如山楂片)
- 粉末状药材结块(如三七粉)
例外:某些胶质药材(阿胶)遇热变软属正常,但若散发异味则需警惕。
尝味道:发涩发苦要警惕
如果是可冲泡的中药材(如菊花、枸杞),喝一口试试:
- 正常:口感与标注相符(甘草甜、决明子微苦)
- 异常:
- 苦涩刺喉(可能霉变或硫磺熏过)
- 酸败味(油脂类药材如桃仁氧化)
- 麻舌感(不排除有毒成分超标)
注意:不建议随意品尝不明药材,此方法仅适用于确认购买过的品种。
观虫蛀:小黑洞里有大隐患
中药材最常被甲虫幼虫、螨虫侵袭:
- 检查表面是否有针尖大小的孔洞
- 摇晃药材听是否有沙沙声(虫粪残留)
- 切开断面看是否有虫蛀痕迹
即使剔除虫蛀部分,剩余药材也可能被虫卵/粪便污染,建议整包弃用。
不同中药剂型的"保命指南"
煎好的中药汤剂
- 变质迹象:
- 液体浑浊(正常应有少量沉淀)
- 表面浮一层彩色泡沫(发酵征兆)
- 酸味明显(超过24小时未冷藏必坏)
- 正确保存:
煮好后立即装进玻璃瓶冷藏,2天内喝完,冷冻可存1个月,但需加热时用陶瓷碗隔水炖,避免爆炸。
中成药丸/胶囊
- 重点检查:
- 糖衣是否完整(受潮会粘连)
- 胶囊壳是否变软变形
- 丸剂表面有无白色菌丝
- 注意:
开封后的瓶装中成药,建议用夹子取药,避免手部污染加速变质。
中药材干货
- 高风险品类:
- 动物类(如蝉蜕、蜈蚣)易生虫
- 果实类(如胖大海、桂圆)易霉变
- 树脂类(如乳香、没药)易酸败
- 存贮技巧:
用食品级密封袋+干燥剂,放阴凉处,夏季可加几瓣大蒜防虫(别放冰箱,温差大反而吸潮)。
救命知识:误食变质中药怎么办?
-
轻度变质(刚出现异味/少量虫蛀):
- 立即停用并观察身体反应
- 多喝水促进代谢
- 出现腹泻/呕吐及时就医
-
严重变质(霉斑、酸腐味):
- 保留包装/照片作为证据
- 尽快催吐并前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