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里泡枸杞"的风潮刚过,"中药养生"的热潮又席卷而来,朋友圈里晒四物汤的、煮酸梅汤的、拿黄芪泡水的比比皆是,连奶茶店都推出"枸杞拿铁""人参美式",可您知道吗?上个月隔壁王阿姨天天喝金银花茶降火,结果喝到胃疼住院;对门陈叔听说吃阿胶补血,吃了半个月反而头晕胸闷......
咱们祖辈传下来的中药养生智慧,可不是简单把药材往水里一丢就能见效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年我们踩过的中药养生坑,以及真正有用的传统智慧。
【第一坑:盲目跟风喝凉茶】 广州人夏天爱喝凉茶,但我朋友小林去年跟着喝,差点喝出大事,她看办公室同事每天捧着癍痧凉茶,说能祛湿排毒,也跟着每天两大碗,结果三天不到就拉肚子拉到虚脱,脸上冒痘比之前还严重,后来中医告诉她,凉茶里的岗梅、淡竹叶都是寒性药材,她本身脾胃虚寒,越喝寒气越重。
其实真正的祛湿茶讲究配伍,像我老家奶奶就会在凉茶里加片生姜中和寒性,或者煮点赤小豆薏米水代替,记住凉茶不是饮料,舌苔黄腻、嗓子肿痛时喝点就行,千万别当白开水灌。
【第二坑:名贵药材当饭吃】 前阵子刷到个视频,博主每天含两片西洋参上班,说是提神醒脑,我跟中医院同学一聊,才知道西洋参虽补气,但性凉适合热性体质,他这种常年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越吃越糟,更别提那些把阿胶当零食的姑娘,阿胶滋腻得很,脾胃虚弱的人吃多了根本吸收不了,反而容易胀气。
老话说"是药三分毒",人参再补也不能天天啃,我外婆以前总用党参炖鸡,但现在年纪大了就改喝山药排骨汤,她说:"补身就像存钱,得细水长流。"
【第三坑:偏方治大病瞎折腾】 上周我妈神秘兮兮地弄来个"秘方",说是用何首乌炖肉能黑发,我赶紧拦住她,前几年就有新闻说有人自行服用生首乌中毒,后来带她去抓制首乌,药师特别叮嘱要配黑豆一起煮,而且高血压患者不能吃。
还有邻居张叔听信"三七活血"的说法,每天冲三七粉喝,结果查出凝血功能异常,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同样的症状有人是血虚有人是血瘀,没搞清楚体质就瞎补,小心越补越差。
【第四坑:忽略药材质量】 上次在菜市场看见摊主卖"野生"灵芝,价格比药店便宜一半,懂行的朋友告诉我,市面上九成所谓野生灵芝都是人工培育的,有些甚至用漂白剂处理过,买中药材千万别贪便宜,正规药店的药材至少经过炮制去毒,像附子、川乌这些有毒性的,必须专业处理过才能用。
我师傅教过一个简单的鉴别法:当归片选油润发甜的,黄芪挑断面有菊花心的,党参摸起来柔软不带酸味,实在拿不准就选大品牌的中成药,虽然贵点但安心。
【真正有用的养生法】 说了那么多雷区,其实中药养生真用对了特别妙,我采访了几位老中医,整理出几个亲测有效的方法:
-
三伏天泡脚加点料 不用专门买泡脚粉,家里常备艾叶、花椒就行,艾叶30克+花椒10克煮水,等水温降到40度左右泡15分钟,祛湿效果比拔火罐还舒服,我同事坚持一个月,多年不愈的脚气居然好了。
-
办公室养生茶公式 久坐族最适合黄芪+枸杞+陈皮的组合,黄芪10克补气,枸杞15粒护眼,加两片陈皮防上火,这个搭配温和不挑人,我喝了半年,以前下午必犯的困倦现在好多了。
-
节气食疗最灵验 清明前后摘些嫩槐花,焯水后拌蜂蜜吃,清肝火特别管用;入伏煮绿豆百合汤,加几颗莲子心,解暑安神;冬至熬羊肉当归汤,暖胃又暖宫,跟着节气吃应季食材,比胡乱进补强百倍。
-
药食同源巧搭配 我奶奶有个百试不爽的方子:山药削皮蒸熟,加米粉揉成丸子煮汤,脾虚腹泻时吃最养人,还有秋天咳嗽不用急着吃药,雪梨挖空填川贝粉,隔水蒸半小时,润肺效果比止咳糖浆还好。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中药养生不是吃仙丹,而是养成顺应天时的生活方式,与其纠结该吃什么补品,不如先把觉睡够、饭按时吃、少动肝火,毕竟《黄帝内经》早说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才是最高级的养生之道。
大家有没有试过什么有效的中药养生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独家秘方,说不定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