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药香从未散,安国中药厂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走在安国市药华大路上,空气里总飘着股特殊的药香,清晨五点,68岁的李师傅已经蹲在晾晒场翻动药材,他粗糙的手指捻起片角黄连,对着阳光细细端详:"这片子切得还是差了点意思,得让学徒再练三个月刀工。"李师傅是安国中药厂第三代炮制技师,厂里人都叫他"活药典"。

千年药都长出的新枝桠 安国中药厂的故事得从东汉末年说起,当年神医张仲景在这里试药行医,留下了"八月札""九蒸九晒"等炮制古法,1958年公私合营时,十八家老字号药坊合并成了现在的厂子,老厂长王德昌的办公桌上,至今摆着个褪色的铜药碾,那是太爷爷辈传下来的镇厂之宝。

"过去炮制师傅都是家传手艺,现在厂里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就有三位。"技术总监陈芳指着荣誉墙介绍,墙上挂满"槐角炭炒制技艺""胆汁制南星"等证书,玻璃柜里码着泛黄的《雷公炮炙论》手抄本,最显眼的是块黑漆牌匾,上书"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据说是明朝某御医府上的旧物。

老灶台里的新科技 走进炮制车间,浓重的药香裹着蒸汽扑面而来,五十口紫铜锅整齐排列,戴着白帽的老师傅们手持木铲,在200多度的高温下翻炒药材,别小看这些冒汗的老师傅,他们腰间别着智能测温仪,手机里装着炮制参数数据库。

"这是给当归'洗澡'的超声波清洗机。"生产科长老赵掀开不锈钢盖,碧绿的当归在水中翻滚,"以前人工洗三天,现在两小时搞定,二氧化硫残留量还能精准控制。"车间另一头,全自动煎药流水线正嗡嗡运转,电子屏上跳动着"先武火后文火"的煎煮曲线,像极了老中医把脉时的指法。

藏在药柜里的民生账 质检科小刘每天要尝三百多种药材。"好阿胶得是琥珀色半透明,含嘴里能粘住牙齿。"她举起块亮晶晶的胶块,"去年我们检出批假阿胶,老板直接送去公安局立案了。"厂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检测超标的药材,当天全厂通报,还要在警示栏贴照片。

药厂后院停着辆改装过的冷链车,专门给山区卫生所送药。"这些真空小包装的党参黄芪,保质期三年。"物流主管老钱拍着车厢,"每周三趟准时发车,遇上暴雨大雪就换越野车送。"二十年来,这辆车跑出了二十万公里爱心路程。

老字号的新玩法 直播间里,"甘草哥哥"正在演示古法蜜炙,他背后是整面墙的中药柜,抽屉里藏着八百味草木精华。"家人们看这个蜜炙枇杷叶,拉丝能拉半米长!"弹幕瞬间刷爆,电商部的小年轻们把《本草纲目》画成漫画,开发了"二十四节气养生盒",清明艾草皂、立秋润肺茶成了网红爆款。

研发室里,穿白大褂的姑娘们正调试新型破壁机。"这台设备能把灵芝孢子粉打到纳米级。"首席工程师王晓梅展示着检测报告,"保留98%有效成分,老人小孩都能直接吸收。"她们最近在攻克中药咖啡,用罗汉果甜菊糖替代蔗糖,让年轻人也能爱上传统药膳。

守得住的匠心 每年冬至,厂里都要办"敬药节",百岁高龄的张老先生会带着徒弟们祭拜药王邳彤,然后在古槐树下讲段掌故。"民国那年闹饥荒,老掌柜宁可拆房卖瓦,也要用真材实料制药。"新来的大学生小吴边听边记,突然明白了墙上那句"宁舍金银赚,不舍仁良心"的分量。

夕阳西下,李师傅还在教最后一个学徒切制饮片,不锈钢案板旁摆着他用了四十年的桑刀,刀刃早已磨出波浪纹。"记住喽,切白芍要像削苹果皮,厚薄均匀才能入味。"老收音机里放着河北梆子,药香混着唱腔,在暮色中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